要让群众一听就懂

要让群众一听就懂

古代有个秀才去买柴,看到卖柴的人,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但是听到“过来”,就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其价如何?卖柴的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到“价”这个字,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的一头雾水,转身离去。

这则故事,虽属笑话,但现实中却不乏秀才买柴这样的人和事。比如前几年流行养生时,很多专家教授被请来讲课,有个国内很有名的教授讲课时,左一个卡路里,右一个饱和脂肪酸,结果课没过半,人走大半,弄得主办方很是尴尬。相反,保健专家洪昭光仅用“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以及“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之类的顺口溜,就唱响了大江南北。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秀才买不到柴,和那位失去听众的营养学教授一样,都是只管唱歌却不管到的什么山,听众都是谁?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生前曾说: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为融入群众,他细心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使其快速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河北省赞皇县寺峪村的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请了一位专家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村民听得晕头转向直抓头皮。李保国来后,只教给村民两样: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大腿:“原来这么简单。”他教农民疏花疏果,生动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人两个,大家就都饱了……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盖房娶媳妇就省劲多了,所以,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他教农民剪枝,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这样的讲课,群众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

如何才能做到让群众一听就懂呢?

首先,要放下架子。李保国是教授,是国家级的专家,但他不仅吃住在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连穿着打扮都是农民的样子。反之,我们的一些领导,比如那位因“撩妹”被免的安徽灵璧副县长李长锋,谈起了自己下乡的感受时说:“今天一直在乡下,看了十几家贫困户,这些人身上真难闻,我都洗几遍手了”,并且发送了自拍洗手的照片,还强调“握了很多次,确实难闻”。这样的人,怎能被群众接受?其开口讲话,又有多少人能听进去?

其次,要向群众学习。这个学习,从形式上说是学习群众语言,感受群众心里,否则,即使有满腔热情,无限爱心,但话一出口,官腔十足,书生气浓厚,百姓听不懂,又怎会从心里接受?从更高层次上说,这个学习,还是在群众心里树立党员的形象,干部的形象。

再次,要走到田间地头。我曾跟一个农业局的副局长去葡萄种植基地讲课,这个副局长一下车,就带着种植户直奔葡萄地,边找问题,边传授经验,深得群众喜爱。胡耀邦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曾对地方领导的谈过这样一段话:新鲜经验只能够在实践中产生,不可能在中南海产生。中南海能产生什么呢?中南海只能产生鱼,鱼不是什么新鲜经验嘛。同样,高楼大厦也产生不了新鲜经验,经验只能来在基层,来自群众。领导干部如果久居高楼,一味依靠书本和文件,往往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只有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菜园果林,才能知道群众所想所需。

(作者单位:河南省偃师市委组织部办公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