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人文精神

春节里的人文精神

今年的元月28日是春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大多与人文精神有关,春节更当如此。宋朝改革家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其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正源于诗中充满了深深的人文精神。

在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莫过于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诗人们总是以美好的字眼,欢乐的情调,书写流芳百世的篇章。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春节贺岁的热闹景象。明朝诗人叶颙也以兴奋的心情吟咏:“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樨,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在春节当中最快乐的又是儿童,好吃的、穿新衣,拜年收压岁钱,真是高兴极了。唐人李约《岁日感怀》诗云:“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

古往今来,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民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能找到“影子”。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写出家家焰火、户户爆竹气势恢宏的图画:“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在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老百姓祈盼来年能五谷丰登,于是便有了“祭灶”的习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紧接着是贴对联,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板”即指春联。下来是守岁,周宗泰在《竹枝词》中咏道:“妻儿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箴语,家家家里合家欢。”除夕降临,家家要燃红烛,挂祖谱,包饺子,家人团聚一堂,饮酒品茗,叙话天明。而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五律诗《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则记载了饮椒柏酒的风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春节也有“黄金周”。唐玄宗在《假宁令》中作出了放假安排:“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另外,白居易的那首《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萧协律》也可为证:“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

文如人、诗言志,春节也是表达政治胸怀的日子。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但心系国家。1842年在伊犁过除夕,当夜心潮澎湃,难以入眠,赋诗道:“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瞻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文天祥被俘,在狱中度节,慷慨高歌:“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意境豪雄悲壮,令人振奋,充满了一代天骄爱国的人文情怀!

“天涯孤旅寄相思”、“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古代文人,因公务缠身,或其它缘故,此夜不能与家人团聚,异地他乡便有了让人难以成眠游子的思念苦吟。高适其《除夕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绍熙二年,南宋诗人姜白石于除夕夜从江苏石湖赶回浙江苕溪过年。湖水苍茫,残雪末消,触景生情,归心似箭,站立船头吟出了一组题为《除夕夜自石湖归苕溪》的诗,其中一首云:“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看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色入灯花。”情何其真,意何其切哟。

斗转星移,近代人的春节情怀与古人大相径庭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拜年》诗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可见当时“飞帖”已十分盛行。如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用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拜年——深深的情谊与祝福,有一则短信,较有特色:“春夏秋冬不忘您,加减乘除思念您,诗词歌赋赞美您,琴瑟管弦歌唱您,鲜花掌声献给您,平安富裕属于您,真心真意祝愿您:春节愉快!”让春节的人文精神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作者单位:山西省保德县天桥水电有限公司)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