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年穿新衣看优良家风的传承

从新年穿新衣看优良家风的传承

初五轰鸣的鞭炮声已被汽车鸣笛所代替,年味逐渐消散。节后归来,我迅速扎进这个城市,开始了新一年的奋斗。许是相聚的时间太短,我还沉浸在春节团圆的氛围之中;许是离别的日子过多,年后的忙碌中略带一丝伤感与无味。近两年,凑洋节日热闹的闲心渐渐淡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却愈加向往。譬如去年冬至,非要排长队扛一袋面粉回家,折腾两个小时吃上几个热腾腾的饺子。也譬如腊八那日,兴冲冲地早起跑去食堂喝粥,却发现食堂大叔压根不记得这事儿,只得悻悻走开,却深深觉得,不喝上一口腊八粥,这一天就没有意义。还有小年的糖瓜儿,除夕饺子上压的钢镚儿,以及过年时给侄儿穿上的那套新衣。

新年穿新衣,中国人传承多年的习俗。在汉语体系里,“除”有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就是说“月穷岁尽”,旧岁至此而除,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主,人们也需要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新的一年开个好头。因此,过年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忘记了是几岁时,五更天里,窗外灯光破开黑暗,噼里啪啦的鞭炮一刻不曾停歇,妈妈把尚在睡梦中的哥哥与我从被窝里拎出来,认认真真地穿上除夕夜里备好的新衣服,把每一丝褶皱都细细抚平。那时,孩童心智未开,尚不懂得什么是虔诚,却清晰地感觉到,那一刻,是那么地骄傲与庄重,似是在做一件仪式般的事情。而今,两个孩童已经长大,兄长已为人父。胖乎乎的男孩脸颊红红的,穿好新衣喊着叫着跑开了。父亲披着嫂嫂买的棉衣,乐呵呵地煮饺子。院里,鞭炮响起。

这就是家庭。我国劳动人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延续,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家庭成员为人父母,则教化后代;为人子孙,则孝敬长辈。家庭担负着承前启后、传承教化的责任。在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家”为中心的同心圆生活格局,人们依靠“礼治”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

凡是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相传的家庭文化,具有鲜明的家族特征,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也是每个家族成员 “三观”的基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树立良好家风,长辈要言传身教,家长要率先垂范,在家庭中形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养氛围,让孩子自小就在好的家风中成长。

万家之风相和即为国风。好的家风能够带来好的国风。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应有责任。不仅如此,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都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及其对社会的作用。“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之不行,国难得安”“正家而天下定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都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呼唤鲜活的中国好家风。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转化发展,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风提供丰富养分,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国风提供肥沃土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