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家有规矩行自端

陈鲁民:家有规矩行自端

●家规严正,则家风纯正,对家人的成长既是一种“熏习”教育,又是其行为规范的“校正器”,更是陶冶其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建筑雄伟,大气磅礴,令人感觉美不胜收。不过,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还是乔家的家规,共有6条:“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这在当时社会,对一个钟鸣鼎食的豪富之家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但乔家子孙基本上做到了。这也正是乔家之所以能兴盛百年、六代不衰,跳出“富不过三代”周期律的重要原因。

笔者去年参观合肥包公祠时,也看过著名的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话虽不多,但分量颇重,对其后人很有震慑力,更有约束力。包氏后人虽无大富大贵,却均是品佳行端的正人君子,与其严厉家规大有关联。

可以这样说,旧时那些香火兴旺、久盛不衰的家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人才辈出,避免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悲剧,原因固然很多,但无一不得益于其严格的家规。

家规,即家庭里的规矩,其对家庭成员立身处世有着原则性约束,是家风形成的重要制度基础。家规有的铭于文字,令子孙谨记奉行;有的世代口口相传,存于子孙内心,奉为言行信条。好家风的形成,必然有着或隐或显的家庭规矩规范作为支撑。

许多共产党人也有自己的“家规”,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家规,往往更严更细,这既是出于共产党人自觉的律己精神,高度的政治觉悟,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为了党的事业能够继往开来的考虑。周恩来同志就有著名的10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人民群众世代怀念好总理周恩来,除了景仰他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并建立了不朽伟绩外,也包括对他清正廉洁的家风、家规和严格自律的高风亮节的推崇。优秀领导干部郑培民,也给家里人订下严厉家规:不让送礼者上门,不为亲朋好友请托,家属子女不得乘坐公家配发的轿车,在外不得炫耀身份,不为任何人带信、传话。有了这些家规作保障,郑培民可以安心工作,不必担心“后院起火”,家属子女也都自觉遵守家规,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受人尊敬。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无疑重要,无国法无以治国理政;家规也不可无,尤其对党员干部而言,制订家规是为家庭成员校正言行、规范作为的。因此,党员干部不仅要严守党纪国法,还应像周恩来、郑培民那样,制订严格家规,以管好家人,约束自己,互相监督,当好人民的公仆,不把公权变私器。

制订家规绝不是自家小事。党的几代领导人都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用家规管好家人,而且自己也都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曾郑重地向全党推荐《战国策》中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强调了两个道理,一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二是子女如果“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结果只能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他号召领导干部要树立好的家规家风,约束家人,引导行为,不让子女成为坐享其成的“八旗子弟”、纨绔儿孙,而要让他们心正行端,经历风雨,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规严正,则家风纯正,对家人的成长既是一种“熏习”教育,又是其行为规范的“校正器”,更是陶冶其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献身的事业能兴旺发达代代相传,如果我们希望子孙后代能有出息、有作为,一代更比一代强,就一定要为他们立下严格家规,引导他们走正路、守规矩,这才是“为之计深远”的百年大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