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须守住底线巧发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须守住底线巧发力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

“一号文件”提出,一定要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在此前提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走高,而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也恒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如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但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我国无论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还是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供给侧结构,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优化的状态。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刺激着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去进口,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存在的农业结构性问题,将战略性和战术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围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动手术,必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适应市场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意味着解决农产品市场出清,但必须不以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过几轮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民销售农产品困难的情形。过去每出现这种状况,在措施上就要求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其结果往往导致破坏农业生产能力,如纷纷砍果树、杀母猪这类简单做法,不仅没把结构调优,最终反而导致新一轮的农产品供求关系过度偏紧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深埋伏笔,给予了充分的规避性设计,强调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这种设想,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当前各地出现的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动力。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已经超过了3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出不穷,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在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起跳之笔。本着融合发展的思路,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才能使三条底线扎稳撑实。

(作者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干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