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切莫止于“锦上添花”

基层调研切莫止于“锦上添花”

调研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曾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意思是说:作为一地父母官必须详实了解社情民意,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同志本人就是坚持深入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新华社2012年12月25日推出的人物特稿《“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文中如此总结: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

习近平同志以其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给我们讲明一个道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必须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调研活动可以选“点”,但切不可仅仅满足于看“点”,以“点”代“面”。“点”上了解到的情况必须推到“面”上去印证,再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方可掌握客观详实的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然而,现实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些干部在下基层调研时,总习惯去当地的示范点或者发展较好的地方,省级领导来调研之后,市、县领导接着来,上行下效,一级接一级,“锦上添花”,而对于其他地方则鲜有光顾。看到地方精心打造的示范点上“一片繁荣”,就急于总结经验和成绩,沾沾自喜。殊不知,此种“锦上添花”式调研,永远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难以听到真话、摸到实情。只有广泛深入调研,尤其是多去那些相对落后的地方,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实情,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锦上添花”式调研,不仅有悖调研工作本身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影响调研工作效果,而且还会给地方干部示优藏劣、欺上瞒下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必然侵蚀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拉开与群众的距离,危害不浅!对此,必须高度警惕,着力改进和避免。

冷静思之,下基层调研的领导干部,对于“锦上添花”式调研的弊病自当心知肚明,可为什么还是乐意为之呢?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恐怕在于某些领导干部的作风不实和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在他们看来,假如微服私访,深入广泛调查,问题是能了解到不少,可解决的过程必然涉及对被调研地方工作的是非曲直的评价,涉及一些原有政策和工作方式的调整纠偏,甚至涉及一些人的奖惩进退,弄得不好就会增加矛盾……在此种观念影响下,领导干部调研之前总习惯于给下面打个招呼,基层干部“心领神会”后就安排当地最好的示范点接受“检阅”,彼此心照不宣。于是乎,调研过程必然一帆风顺,所到之处均是肯定赞赏之声。

鉴于此,要纠正“锦上添花”式调研的歪风,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和调研方式入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实事求是原则,向地方干部安排线路的定点式调研说不,多一些随机暗访,多一些广泛深入,多一些回头看,用脚步去丈量民情,以务实书写民生答卷。

(作者单位:湖北省罗田县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