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绘就绿色新画卷

北京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绘就绿色新画卷

据中国环境新闻网8月5日报道,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9个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更是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这些示范区和“两山”基地,从生态机制、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多渠道着手,保护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两山”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今天的北京市民,正亲历着城市从钢筋水泥森林向诗意栖居的悄然转身。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始终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美丽北京建设,将生态要素重点治理与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系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

从政策蓝图到治理实践,北京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系统创新的坚实路径。在制度基石上,出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为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花园城市专项规划,以顶层设计统筹绿色发展。在创新治理中,全市构建储备、评估与专家帮扶机制,各区主动探索特色指标:海淀以PM2.5十年城六区最优彰显治理韧劲,昌平将“双碳”目标融入城市发展蓝图,密云则通过“5+2”保水体系守护首都生命之水。在科技赋能上,平谷区自然资源确权试点通过验收,为“绿水青山”的资产化探索新路,让无形的生态价值获得有形的制度保障。

北京生态文明实践的最大突破,在于其实现了生态价值向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动能的创造性转化。延庆区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案例,入选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丰台区“绿城九法”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发展新引擎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平谷区作为全国第五批“两山”基地代表,被选为生态环境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民生项目典型。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一系列创新实践,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持续提升,2015年—2024年,全市EI由64.2上升至71.4,提高了11.21%。如今的北京,出门见绿、开窗见景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北京“绿色秘籍”的核心启示在于:高位统筹与机制创新是保障,通过统筹各类规划、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措施,让绿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如密云连续三年制定专项方案深化保水,激发基层各部门治理动能,密云水库保持国家Ⅱ类水质并稳中向好。因地制宜与特色指标是抓手,避免“千城一面”,激活基层首创精神。  北京不仅做好“规定动作”,还创新了一系列“自选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区通过增设特色指标、创新工作举措、探索新机制体制、凝练总结案例,持续深化创建成效,让生态文明建设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