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摘要: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一个政党、主义,只有不断吸纳人类文明共同的积极成果,才能发展进步,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吸纳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和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理论或价值观的提出都有其思想来源。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与价值共识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依据和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虽未系统论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著作中许多相关论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终极的价值追求。其中“为全人类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涌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产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和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道德根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是在继承、创造的基础上被历代公认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融汇吸收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内容博大而精深,其中包括以民为本、社会和谐、重视经世济民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崇尚道德、扬善抑恶、注重人格与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人类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包容思想;“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言必信,信必果”的诚信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友爱互助精神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之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和源头活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土壤和经验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自我完善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和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丰厚的价值资源和现实土壤。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确立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同时,也确定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现实目标。在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等革命实践中主动践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崭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在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私有制,消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在文化上,确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和培育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孕育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了“铁人”王进喜、“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雷锋、“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精神契合了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要求和价值准则,为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必要准备。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新的实践中总结并提炼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先后涌现出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源泉,为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内容。同时,各地区各行业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实践。不少地区和行业概括提炼自身的地方精神、区域精神和行业精神、行业理念,如北京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海尔精神等等,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等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有益补充

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制精神、公平正义理念、现代公民意识等逐渐萌发,并日益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科学、效率、全球治理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共同价值”理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发展和提升。

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一个政党、主义,只有不断吸纳人类文明共同的积极成果,才能发展进步,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吸纳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和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

(作者单位:济南社科院,本文系2016年度济南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研究》(JNSK16B30)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