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是电视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活水

现实生活是电视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活水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近日在网上持续刷屏,它的收视率和口碑都维持在高位,其热度已经超越电视剧作为一个文艺作品的范畴而成为社会话题。一部国产电视剧播出后能够产生这样的反响,这在电视剧生产领域好久没有出现过了。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走红?答案很简单,它的题材是我国目前正在深入中的反腐,这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推升到了新的“打虎拍蝇”的高度,一批位高权重的官员都因严重的腐败问题而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的名义》的出现可谓生逢其时,用文艺术语来说,它的成功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成功。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并走红,秉承现实主义风格的电视剧正在重新回到荧屏。

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18、1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大批奉行现实主义之道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在作品中融入了浓浓的社会批判色彩,他们的作品直到今天都无可争议地站在文学的顶峰。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各种创作流派的出现,现实主义有所退潮,但从一些成功的作品来看,它们即便运用了各种如魔幻、抽象等为传统现实主义所不允许的创作手法,仍然能够看到现实主义的重要影响力。

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潮在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剧作为一种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民众接受叙事性文艺作品的主要门类,留下了一批反映现实的电视剧精品力作。上世纪90年代初出品的《渴望》曾经引起“万人空巷说慧芳”的盛景,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呼应了社会对正在失落的真诚的渴望,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此之后,由陆天明、周梅森等一批成熟的作家担纲编剧的电视剧《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绝对权力》等都因积极介入生活、大胆揭示社会矛盾而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最近播出的《鸡毛飞上天》则因为讲述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民营企业家艰难的奋斗历程而得到了较高的收视率。

最近几年,电视剧的生产出现了“井喷”,但在题材上却与现实越来越远,打开电视机,满眼都是玄幻、穿越、宫斗等各种脱离现实的故事,或者让观众当笑话讲的“抗日神剧”,即使是一些讲述当下生活的作品,也是婆媳斗法之类的“大妈剧”或者醋海翻腾的“小儿女剧”,大都是胡编乱造、脱离生活的“无厘头”,已经令人望而生厌。电视剧创作远离现实,反映的是弥漫在这个领域的浮夸、虚幻,不敢直面社会的流行病态。玄幻、穿越之类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出现,但电视荧屏上充斥这类作品,有的甚至出现大量雷同情节,反映的却是创作者投机取巧的作风。以这样的态度从事电视剧创作,炮制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粗制滥造,不可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现实生活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活水。电视剧创作者必须高扬现实主义的大旗,积极介入现实,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当下的中国,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制度正在受到冲击,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迫切期待和既得利益势力对改革的顽强阻挠产生了很大冲突,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地在呈现出来,除了腐败的泛滥以外,经济增速下行、房价暴涨、贫富差距等,由此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电视剧要反映这些现实,不仅需要创作者有直面社会矛盾的勇气,而且需要创作者沉入社会,熟悉现实生活,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

电视剧创作者远离现实,热衷于“无厘头”产品,也与电视剧生产过程中权力部门的过度干预有很大关系。此次《人民的名义》播出以后,公安、妇联等部门以剧中的公安、高官夫人无一正面形象为理由提出意见,已经让剧组感受到了某种压力。如果各个行业的主管部门都以对号入座的心态干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那势必使电视剧创作陷入处处雷区寸步难行的困境。因此,要让现实主义在电视剧生产中发扬光大,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主旋律”,除了创作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权力部门克服权力任性,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不作干预,少作干预,只有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才有可能长成为参天大树,并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