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新型外交理念的高频率词汇,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它蕴含的价值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这一理念也正逐步成为外交战略的“中国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对“命运共同体”的一次次阐释,形成了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在外交关系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既是大格局下的大智慧,也是时代的主旋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重逻辑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无缝连接的同心圆结构,它们层层关联、层层递进,并且各有侧重。在推动其建设同时,更要注重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促进“三体并进”、形成正向合力的基础。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都是从人民的利益福祉出发,是对人类发展命运的理性思考。“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共生存在”,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亚洲周边成员的协助,亚洲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坚持践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亚洲”。“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需要中国的鼎力相助,中国能够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实现“中国梦”与“亚洲梦”的共生共荣。
“中华民族命运”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呼吁各民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而且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铺路,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稳定保驾护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提供了发展进步的空间、繁衍滋润的土壤和茁壮成长的环境。“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应是脱离世界而“圈地自封”,孤立中华民族的世界也将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中国命运”向“人类命运”的过渡。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产生“1+1>2”的溢出效应,甚至是“2×2>4”的乘法效应。今天的世界,联动效应无处不在,“蝴蝶效应”时有呈现。因此“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无疑也会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亚洲属于世界,亚洲人民属于“地球村”村民。两者割裂不开,割舍不掉。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共同体所刻画的社会模式代表着一种类似家庭或家园的亲密关系,共同体的生活理想一直蕴藏着社会团结的诉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