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学生不外流,鼓励老师留下来
留下?还是离开?王海燕也在为同样的问题而苦恼。王海燕是宁夏隆德县奠安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名教师。
奠安中心小学始建于1946年,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小学。2011年学校新建了现代化的防震校舍,校园面貌极大改善,可以容纳400名学生就读。不过让学校老师有些无奈的是:学校条件改善了,生源却减少了。
王海燕的班里只有三名学生,这让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她有点不适应:“站在讲台上讲课感觉有点空,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只有三个人角色没法分。”
王海燕遇到的情况并不奇怪。宁夏从2011年起实施生态移民,将山区的农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奠安乡乡长胡耀军告诉记者,近几年这个乡已陆续有三个村的居民搬走。全乡原来人口最多的时候有1万1千人,现在户籍人口6000人,实际居住只有3920人。
随着移民搬迁,当地适龄学童数量也随之减少,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也把孩子送往县城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今年,奠安中心小学六个年级只有49个学生,六年级人数最多,12个孩子,一年级人数最少,只有3个学生。
在学校工作了28年的薛振世老师感慨:“以前学校条件差,土坯围墙,连个像样的校门都没有,但那会儿有350个学生啊。”
继续留在奠安中心小学读书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其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孩子性格孤僻,贪玩、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奠安中心小学校长李廷刚说。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习吃力的学生老师们还会进行一对一辅导。近三年,奠安中心小学在乡镇学校抽考中成绩稳居前两名,这让学校的老师们颇为自豪。
不过李廷刚还是有些担忧,一旦生源出现断层,学校就有可能和其他乡的小学合并,优秀老师就可能被调往别的学校。“现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在校学生数量,动员学生不要外流,另外,还要鼓励老师留下来,让学校规模再大点。”李廷刚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