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峰:怎样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曹建峰:怎样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的好处将是巨大的。但是,为了让人工智能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背后的伦理问题。现在的人工智能界更多是工程师在参与,缺乏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参与,未来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伦理测试需要加强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算法决策兴起

第三次AI(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浪潮已经开启。在技术层面,有算法的进步。当1956年人工智能开始起步的时候,人们更多是在说人工智能;在第二次浪潮期间,机器学习成为主流;这一次则是深度学习,是能够自我学习、自我编程的学习算法,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任务。此外,计算能力的提升,包括现在的量子计算机,以及越来越普遍的大数据,对人工智能的作用和价值也非常大,使得更复杂的算法成为可能。在应用层面,从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到医疗诊断、自动驾驶,AI应用在不断加深、不断成熟,甚至已经开始超越人类,引发人们关于失业的担忧。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期待具有通用智能的终极算法。在商业层面,面对可预期的好处和利益,国内外主流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谷歌等都开始向AI看齐,AI领域的创业和投资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球已经有超过1000家AI公司,市场规模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未来八年内将超过35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服务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人工智能的影子,人们日益生活在算法之下,算法决策开始介入甚至主导越来越多的人类社会事务。比如,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的内容,诸如新闻、音乐、视频、广告等等,以及购买的商品,很多都是推荐引擎个性化推荐给用户的,而不是有人在背后决策。再比如,在金融领域,算法可以决定是否给某个用户发放贷款,以及具体的贷款额度。此外,一家美国投资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研发管理公司的AI系统,招聘、投资、重大决策等公司事务都由这个AI系统来管理并决策。也许在未来,一家公司的成功不再主要依赖于拥有像乔布斯那样伟大的CEO,而是一个足够智能足够强大的AI系统。更有甚者,英国、欧盟等都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和民生方面的更深应用,政府服务不仅是数字化,而且是智能化。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的好处将是巨大的。但是,为了让AI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我们也不能忽视AI背后的伦理问题。

第一个是算法歧视。可能人们会说,算法是一种数学表达,是很客观的,不像人类那样有各种偏见、情绪,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怎么会产生歧视呢?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法官在饿着肚子的时候,倾向于对犯罪人比较严厉,判刑也比较重,所以人们常说,正义取决于法官有没有吃早餐。算法也正在带来类似的歧视问题。比如,一些图像识别软件之前还将黑人错误地标记为“黑猩猩”或者“猿猴”。此外,2016年3月,微软公司在美国的Twitter上上线的聊天机器人Tay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成为了一个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于一身的“不良少女”。随着算法决策越来越多,类似的歧视也会越来越多。而且,算法歧视会带来危害。一方面,如果将算法应用在犯罪评估、信用贷款、雇佣评估等关切人身利益的场合,一旦产生歧视,必然危害个人权益。另一方面,深度学习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算法,连设计者可能都不知道算法如何决策,要在系统中发现有没有存在歧视和歧视根源,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