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让大国工匠享有职业荣光

胡宇齐:让大国工匠享有职业荣光

培养大国工匠,无论是教育培训、职业发展、薪资待遇等现实关切层面,还是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等价值观宣扬方面,要做的基础工作还很多。只有产业工人的职业含金量和荣誉感的上升,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共识不断强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制造业,向着制造强国进军。

在进军制造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锻造一支刚强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以系统的顶层设计勾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路线图,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史无前例的大手笔着眼于迫切的现实观照:对一个国家而言,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意味着筋骨;活跃在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则是更微观、更基础的构成因子。依靠充沛熟练的产业工人,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底子上构建出完备的产业体系。放眼当下,中国制造面临着提质增效的关键一跃,迎来了“互联网+”风起云涌的难得契机,遭遇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复杂情势下,破局的动力依旧在人,今日中国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是更弱而是更强了。

满足“强需求”,必须在产业工人的数量与质量上都做加法。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的水平,真正领先的行业还不多。奋起直追甚至弯道超车,离不开一批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何谓工匠精神?懂技术会创新,既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也是创新阵营中的急先锋;敢担当讲奉献,把差不多的“将就”淬炼成一丝不苟的“讲究”;有理想守信念,不满足亦步亦趋的模仿,潜心在一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深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我国2亿左右的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5%。而在日本,这一比例是40%,德国则达50%。优质产业工人缺口巨大且后继乏人,不仅影响中高端中国制造的质量,还制约着整个制造业的快速升级。目前在国内许多领域,都存在着掌握前沿技术,却无法实现量产被迫依靠进口的尴尬。正如一位直升机发动机的研发者所说,所有的发动机,原理也就那几种,难的是掌握材料、加工工艺。抓紧锻造出更多大国工匠,中国制造才会获得持久而扎实的支撑。

怎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产业工人?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此番印发的方案就包含了很多经验和思考。总的来说,成就大国工匠,离不开一整套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配套保障制度,而更紧要、也更深层次的一点在于解决人们的精神原动力。有管理学者直言,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没能足够重视。此言不虚。计划经济时期,八级工、九级工很受社会尊崇,而如今一线工人的地位已经难比当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起产业工人便想到满脸油污、体力劳动,一提起职业教育便认为是考不上大学的被迫选择。如果改变不了社会上的这种刻板印象,当产业工人无法获得应有认可,感受不到职业荣光,又会有多少人愿意踏踏实实干一辈子、钻研一辈子?

社会氛围、工业文明的相对缺失,已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痛点。反观世界工业强国,德国65%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而成为“蓝领”的平均年薪会比“白领”高出1/6;日本则将技术工人当作明星包装,在电视上展开技术对决……相比之下,我们并非没有神乎其技的能人,并非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还太缺少发现、太缺少推崇。培养大国工匠,无论是教育培训、职业发展、薪资待遇等现实关切层面,还是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等价值观宣扬方面,要做的基础工作还很多。只有产业工人的职业含金量和荣誉感的上升,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共识不断强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制造业,向着制造强国进军。

上世纪40年代,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唱遍全中国,昂扬的旋律诉说着整个时代对工人的赞誉。今天,中国更需要在全社会涵养尊重产业工人的氛围,让他们荷包有钱、脸上有光、心里有底,唱响新时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