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指出,“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我不禁想起自己入院之初的情景。当时,我被安排到有着“病毒窝子”之称的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负责传染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看到我有些恐惧,护士长谢小建主动讲起了抗击“非典”英雄姜素椿的故事。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我院率先打响北京“抗击‘非典’第一枪”。已经74岁高龄且身患癌症的姜素椿教授主动向院领导请战:“让我去吧!我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不幸的是,在抢救首批“非典”患者的过程中,姜教授意外感染病毒。生命垂危之际,他写下遗嘱,请求在自己身上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他说:“就用我这把老骨头做试验吧!”
姜教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中,以身试验,为救治“非典”患者蹚出了一条血路。大爱无言。我被姜教授这种为了人民敢于牺牲一切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从那以后,我坚定了在传染病护理工作一线造福官兵、造福人民的信念。
来院一年后,汶川大地震发生,我院83岁高龄的陈菊梅教授主动请战。在救灾一线,某集团军领导感动地说:“您83岁还亲临救援一线,真是佩服!”陈菊梅却说:“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陈教授的话震撼人心。作为军中一员,我虽然没能参与那次救援行动,但陈教授那种使命感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我是一名文职人员护士,更是一名战士。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生命举过头顶。一次值夜班,一位狂犬病患者突然发病。我冲上去按住病人的双手,待医生捆上约束带后,立刻给他注射镇静剂,患者很快恢复平静。事后医生问我:“你就不怕被病人咬一口感染上病毒吗?”面对感染率极高的狂犬病,我当然也会怕,但我始终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医院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感染下,我不断融入岗位、担当使命。10年来,我曾与艾滋病患者促膝长谈,与手足口患儿亲密接触,护理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过十年时间的磨砺,我已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科室护理骨干,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护士”,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誉属于过去,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特约通讯员洪建国、本报记者赖瑜鸿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