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陪同游高校”背后的焦虑,你身上有没有

“状元陪同游高校”背后的焦虑,你身上有没有

时值暑假,清华、北大等高校成为北京热门“旅游景点”,有不少家长选择带孩子前往高校参观。因游客众多,清华、北大两所学校也采取了相关限流措施。有媒体报道称,参观火热及进学校困难也催生了相关产业,有机构在淘宝店叫卖“状元陪同参观游览北大清华”,不需要排队就可以进入校园参观,要价近200元每小时。

如同跟北大、清华有关的新闻总会成为焦点话题,一些人对“名校状元”的盲目崇拜,也到了“听风就是雨”的地步。身处“一塔湖图”“水木清华”的学子未必都是各地考来的“状元”,但对外的名校光环却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状元笔记”能热卖,“内部人带进校园”能成为新闻,当事人未必真的相信他们是“状元”“内部人”,更多人是被其“精英光环”所诱惑,由此产生“近朱者赤”的念头。

学习“状元笔记”、游览名校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必这个道理众人皆知。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会费尽心机,哪怕是跟“精英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如获至宝,当成孩子制胜的法宝。舆论场多批评家长们的教育投机心理,但剥去外表的虚华浮躁,会发现“状元符号”崇拜的背后,根本还在于弥散于当前国人心中的“精英崇拜”。

之所以会产生“精英崇拜”,是因为精英群体掌控着社会各场域的话语权。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中认为,教育机构被资本和权力划分为一个个场域,学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会精英的垂青和赏识,学习能力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正相关。“名校”“状元”“精英”“话语权”这些概念,在当下国人心中成为一个完美的闭环,许多人认为只要跻身其中,就能附在“光环”上,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

在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加速,当后发国家经济成长到一定程度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经济增速放缓和阶层流动趋势下降的问题,由此产生许多人对阶层问题的幻想。一方面,一些人渴望跨越自身阶层限制,实现人生“逆袭”,其中最简单的办法还是考取北清这一级别的名校,进而跻身更高的知识层次和经济层次。

另一方面,一些人恐惧于从自身阶层跌落,尤其是刚刚迈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一批人,在保住自身阶层的同时,担心孩子不能继承自己的“能力”,不能迈向更高阶层,反而滑落到更低阶层。这就会让人产生对阶层问题的焦虑感,因为教育包含财富和知识的传递问题,它也更能反映这种焦虑。不仅是“状元崇拜”,包括学区房之争,幼儿园入学之争,假期各类辅导班现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是这种焦虑的投射。

或许没人能否认这种焦虑所附着的现实土壤的存在,但是,外部风气越浮躁,作为个体,就越应该岿然不动,坦然视之。比如,与其在酷暑天里排长队,去“亲近”名校,去跟“内部人”交流,不如在图书馆里沉潜读书;与其不顾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给他们盲目报各种假期辅导班,不如与孩子耐心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因材施教。

家长千方百计渴望孩子在自己的既有基础上再提高阶层和身份,这个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此功利浮躁的行为,是否真的有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呢?须知,成为真正的精英,是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和道义,这是由人内心自然生发的浩然之气,绝不是外界训导教化能产生的。当然,一些人未必真的认同这个对精英的定义,一些功利论和成功学提供给人的“毒鸡汤”还在折服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群。

只是,对于那些怀有初心的人,对于那些不愿意吞下“毒鸡汤”的人,舆论场能否提供一些睿智的言论供其参考呢?这恰恰是当下最匮乏的,置身其中,其实我们都应该反思。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