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改革,提振文化自信

语文教材改革,提振文化自信

摘要:教科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教材,而是关乎教育,也关乎未来的一件大事。任何一个母语学科的教学,一定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文化,我们对语文教材的重大改变,既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也是传承中国文化、提振文化自信的重大举措,效果令人期待。

暑假的日历一天天划去,大中小学的学生们又迎来了开学的日子。开学了,校园里洋溢着欢声笑语,课桌上散发着新书本、新文具的香味,一段时间不见的同学又聚集到校园,交换彼此的暑假心得,订立崭新的“新学期计划”。和蔼可亲的老师们也张开双臂迎接学生们的到来,他们用知识的甘露浇灌着梦想的花朵,用默默的奉献托起青春的翅膀。

新学年,新气象。根据教育部通知,2017年9月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当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翻开崭新的语文课本时,第一课就是内涵丰富的汉字。新教材采取“先学汉字后学拼音”,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使孩子们对语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而是汉字。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本民族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新教材从第一篇识字课文“天、地、人、你、我、他”伊始,逐渐建立起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有了基础,再循序渐进认识更多的汉字,如从“你、我、他”到“你们我们他们”,从“金子、木头、水流、火炬、土壤”到偏旁部首等,从简单到复杂,汉字认识得越多,大千世界的纷繁美景也就次第展开,对中华语文的美感、认同感也随之加深。

当然,新教材并不是否认汉语拼音的重要性,而是要学生们在对语文有了最初认知,有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学习汉语拼音。这样,既可以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也便于更好地发挥其语文学习工具之作用。

同时,“部编本”语文教材另一大变化就是古诗文篇幅的大幅增加,较此前人教版新增了55篇古诗文,增幅达80%。泱泱华夏,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修身养性、润泽心灵,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年初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后期热议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不仅激发了全民读诗热潮,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古诗文高雅的种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潜移默化之后便会花香四溢。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探望师生们曾谈到,“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近年来,一些人大力推崇西方教育模式,甚至在某些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删除传统名篇的现象,而此次“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正是对某些版本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偏少的纠偏。通过增加文言文的篇目,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与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改革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筹划已久,“大有来头”。2012年3月“部编本”教材编写启动,历时5年多完成,由于是教育部直接领导编写,因此业界称为“部编本”教材。教材编写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最终面世,可见此次改革的良苦用心及厚重质量。                          

教科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教材,而是关乎教育,也关乎未来的一件大事。任何一个母语学科的教学,一定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文化,我们对语文教材的重大改变,既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也是传承中国文化、提振文化自信的重大举措,效果令人期待。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民族兴,少年强则国强。“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新学期、新起点,新希望、新气象。莘莘学子要崇学尚德,强健体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让美好的校园时光在家国梦里熠熠发光。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