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在上海市、山东省等10个地区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将着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系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众所周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起点、是“底盘”。可以说,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一头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有1586万余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数量不足问题已大为缓解。但与此同时,一线教师任务繁重等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由此可见,教育部聚焦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行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无疑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一次培养新时代“大先生”的务实之举。
自古以来,中国教师乃至知识分子都有做“大先生”的自我追求。培养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先生”也是党和人民的希望。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时也提到,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成长带来极大影响。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笔者看来,深入落实改革试点工作,需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其一,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担起教育先行之责。理想信念是“大先生”的灵魂。要想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自己先得“大”起来,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标准,立志终身为党、为国、为民教书育人。新时代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心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教师要夯实学习之根,担起师者引领风范。要想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自己先得有本领,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每位教师都要加强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大胆实践,认真反思课堂行为和教育方式,探索出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形成独到的教育教学理论见解,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专著,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其三,教师要永怀爱生之心,担起铸魂育人使命。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人格的个体,爱护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要想让孩子成为温暖的人,自己就不能冰冷,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多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诲,让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获得更大进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为众人重,始得众人师。在建功新时代的大好环境下,“大先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新要求,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基本坐标,广大教师要拥有大情怀、大境界、大学问、大人格,自觉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如此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大责任”,不负党和人民的“大嘱托”。(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