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凯:评价金砖成色看硬件更看软件

戚凯:评价金砖成色看硬件更看软件

本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落幕,峰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吸引了海内外各界的关注。在整个会议期间,国际舆论场中并不平静。“金砖褪色”等论调不时出现,还有人认为中方意在以此强化领导地位,将金砖合作机制打造成一个对全球施加影响的平台,以便改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那么,金砖合作机制的现状与质量究竟如何?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杂音?

金砖合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成色十足。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仅因为金砖国家发展面临的一时困难,就妄下定论,甚至漠视它们为国际社会所做的贡献,这是缺乏历史公正意识的。单从数据来说,近年来,金砖五国的经济发展确实遭遇了程度不一的困难。但是,对于问题的讨论要着眼历史阶段的现实性。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式运行尚不足十年。这十年中,金砖五国经历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也成为当时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眼前的一些困难挑战,完全不足以支撑“金砖褪色”一类的结论。

更何况,评价金砖成色,不仅要看“硬件”,更要看“软件”。片面关注金砖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对金砖合作的误读。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本质并非政治或军事联盟,而是对全球化、地区化合作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看GDP增长等“硬件”,更要看这个合作平台发明或者改进了哪些国际合作机制,对国际社会起到了怎样的正面支持与促进作用。比如,中国宣布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投入五亿美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饥荒、难民、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中国设立首期八千万美元的经济和科技合作计划,并向新开发银行捐赠四百万美元。这就是金砖合作平台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增进全球公共福利的一个典型体现。

种种杂音的出现,根本上反映了一些国家的零和博弈思维。冷战结束以来,广大新兴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发达国家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些新的国际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向整个国际社会提供更为公平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压根不是为了所谓的“对抗西方”。国际舆论场中不乏别有用心的论调,恰恰证明了零和博弈思维仍根深蒂固,有些人一发声就落入意识形态偏见的窠臼之中。

总的来说,金砖合作机制是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进国际合作、增进国际公共利益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我们要充分肯定其成就,也要认清这一努力势必遭遇各种杂音与困难。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真正夯实合作基础,促进合作长期稳定发展,值得五国不断求索。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