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微观空间治理

梁军: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微观空间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这“两个牢牢把握”,是在新的发展阶段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前提,也是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已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强化城市微观空间治理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核心要义。

自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以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全过程把握国情、社情,回应人民群众心声,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城镇相比于乡村,因为人口高度集中,各种要素禀赋高度浓缩,资源与贸易频繁往来,更容易成为企业、科研机构及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等激活创新动能、壮大创新活动的土壤。正是充分认识到城镇、城市文明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重要性,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两年后的2015年12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两个会议均与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期举行,由此可见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市治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因为人民群众关心的、导致“城市病”问题的很多深层次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微观空间治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牢牢把握”,为从微观空间治理上破题,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确立了逻辑指向与价值立场。

城镇与城市中的微观空间,一般指居民社区、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由道路、车站等相互联系的网状毛细血管式的小环境,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生产、生活在这些微观空间中。如果社区环境无序、道路拥堵不堪,这些细微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也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评价。以这些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强化城市微观空间治理来回应“两个牢牢把握”,应当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首先,强化城市微观空间治理要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根主线。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各级政府在制度供给、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组织群众等方面的调控职能。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的实践表明,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任何市场原教旨主义或者纯粹的乌托邦式安排都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只有“两只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资源错配。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城市微观空间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市场失灵往往难以有效应对,进而导致治理效率的丧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发挥党和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尤其是通过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政府的动员组织作用,能够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弥补市场在城市微观治理过程的失灵,实现治理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强化城市微观空间治理要关注并回应群众的切身利益诉求。城市微观空间治理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群众利益无小事,同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提升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摒弃“管理就是办证,服务就是收费”的旧理念、旧方式,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更新不断升级社会治理系统的版本。比如,随着小汽车普遍进入百姓家庭,我们居住的许多居民小区车位、道路和绿化系统都需要规划、改造和提升,否则消防、急救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道路通行就会严重受阻,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在进行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工作时要意识到,当经济社会发展突然加速,在我们始料未及的情况下出现社会治理手段跟不上客观情况的变化时,人民群众大多能够理解。但若“硬件”已更新很长时间,而“软件”得不到升级的情况持续太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伤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强化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必须注意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必须在制度安排和具体措施上加强系统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并统筹兼顾党情、国情、世情。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各个行业的微观空间的优化,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好的做法和制度设计,也要适应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统筹兼顾城市微观空间治理中的所有要素,防止只执一端不顾其余,切忌削足适履东施效颦。

(作者:梁军 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