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骏:用中国道理诠释中国社会

顾骏:用中国道理诠释中国社会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社会学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现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的策略和路径。

有了问题和看法,还得有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强调的是立场、观点、方法,重视问题导向。引进马克思主义,是要加深对中国的认识,解决中国的问题。所谓立场,体现价值论自觉,即站在谁的一边选择需要破解的问题。研究社会问题不是价值无涉的,而要明确着眼于一定群体、一定利益、一定目的。所谓观点,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找到了问题,从哪个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认识、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所谓方法,涉及具体的技术手段。问题有了,看法有了,最后怎么解决问题,还得靠方法。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了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策略。所谓实事求是,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中国的成功实践,发现真理性、规律性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具体结论进行选择,使能够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部分得到坚持,而不适用于中国实际的得到扬弃。实事求是的态度,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同中国人民的实践相匹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融合、相互转化。几千年来,封建糟粕文化常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自从马克思主义进来后,我们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个大功劳,这个道理是无产阶级从斗争中得来的。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有了反抗、有了斗争,就干起了社会主义。这里,中国的“道理”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样的话语转化,明显借用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材料和话语形式,确保普通中国人都能听懂,都能知道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

把以上三点概括起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选择主体性的体现。以此思路来看待今天建设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就不能满足于话语的简单堆积,也不能纠缠于特定理论却提不出可以自圆其说、让人听得明白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不仅需要具体的鲜活话语,而且需要贯穿话语的主轴,需要相应的学理支撑。否则,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即便形式上有了,也难免沦为世界社会学的边缘。

推动中国特色转向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要有中国视野、中国地位、中国主题、中国思想和中国经验的支撑,才能实现中国特色向世界意义的转化。为此,需要认真考虑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建设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从哪里入手?

建设学科话语体系不能离开相关的理论,但局限在具体理论中,不考虑理论到底是拿来干什么用的,这样建成的话语体系的实际价值肯定是有限的。科学说到底,是拿来干活用的。就此而言,无论应用社会学还是理论社会学,着眼点都要放在方法上,而不只是某个学派的理论表述。

第二,建设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目标是什么?

打个比方,医学有中医和西医之别。西医不见得认同中医,但只要不拿西医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医,而以能否治病来衡量中医和西医,那中医是可以作为西医的平行体系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同西方相平行的体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