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这些基本原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理论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理性和学术性的显著标志。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原理性创新”问题,在党的二十大前,2020年7月中央召开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座谈会上就已经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党的二十大后,2023年6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原理性理论成果”问题阐释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原理性创新”和“原理性理论成果”的问题,是以理论的体系化为导向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结构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结构为学理依循的。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的理论跃升,以“原理性创新”为学理特征和思想精粹。首先,“原理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规定的集中体现。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定和必然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原理性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其次,“原理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特征和理论品质的必然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是“原理性创新”思想源泉和方法依循。再次,“原理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性发展和阶段性跃升的重要标志,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阶段性跃升,是以“原理性创新”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标识的。最后,“原理性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21世纪新的时代内涵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意义时提出:“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阶段性跃升,是同“原理性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出探索: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体系上的探索;二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上的探索。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原理性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主要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新;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六个必须坚持”的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创新;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劳动过程理论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创新”,最先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九个方面整体性概括上。这九个方面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出最初的体系性概括,成为新时代“原理性创新”探索的基本学理架构。
一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上,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相结合的原理性创新。
二是在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上,提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的原理性创新。
三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上,提出“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的原理性创新。
四是在人民民主的思想上,提出“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的原理性创新。
五是在文化建设的思想上,提出“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原理性创新。
六是在社会建设的思想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原理性创新。
七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原理性创新。
八是在世界历史的思想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原理性创新。
九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上,提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原理性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多方面的“原理性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发展和阶段性跃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清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源”和“流”的关系。在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源”在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守人民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部内容之中,新时代在这一原理性创新的思想精粹就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源”和“流”关系,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原理的内涵就是:“‘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从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监督”到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是对新时代“原理性创新”的思想结晶和学理升华。
三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理性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性发展和阶段性跃升的重大意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最初还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中,这一思想“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赋予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昭示了“原理性创新”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理论标识和思想辉煌。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