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党性:从梁家河出发

锤炼党性:从梁家河出发

摘要:感悟延安,感悟梁家河,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的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生活过7个年头的地方。时至今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反映的他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的一幕幕感人故事仍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今天的梁家河已经成为广大共产党员接受党性教育的好课堂、大课堂。

锤炼党性,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首要之务。“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是延安时期北平爱国青年冯牧历尽艰辛、到达延安后写下的感人话语。到延安去,一直是共产党人最强烈的心灵呼唤。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去的地方最苦”的知青。七年青春、七年磨炼、七年奉献,七年贴近黄土地,七年扎根梁家河,他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这段经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

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插队期间,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窑洞麻油灯下,习近平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研读的书籍包括政治、哲学、军事等多个方面,培养了他的哲学眼光和群众观点,也埋下一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种子。

梁家河村民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正是靠这份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让总书记和老百姓显得那样亲、那样近。习近平成为梁家河乡亲们心中永远的“好后生”。

锤炼党性,就是要用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党性修养的重大课题,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是落实在行动中。关心群众疾苦,和人民打成一片,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涌现在眼前。在枣园,大家都会见到那条由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与当地群众一起修建的“幸福渠”。这条全长5公里、灌地1200亩的水渠,几十年来波光粼粼,一直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

心中装着老百姓,天总是那么宽。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当了村支书后,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村里的良田不足,他就带领村民开始打坝,搞农田基本建设;村里妇女负担重,他就想办法开办缝纫社;村里毛驴推磨不够用,他就想办法置办机械设备开办磨坊;村里有打架现象,他就积极化解矛盾。

办沼气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为村民办的一件大实事。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于是他带领7个村民前往学习。实施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困难都由他来解决。1974年,陕北高原第一个沼气池在梁家河顺利点火,推翻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论断,延川县也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

锤炼党性,就是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勤由节俭败由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根本法宝。1939年到1943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边区财政经济面临着极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到每一个干部、战士,人人开荒种地,个个纺线种菜。延水河畔、杜甫川上、南泥湾里,到处荡漾着《开荒歌》《生产大合唱》的歌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群众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的经历,已然成为我们党群众工作的生动教材。1974年初春,他带着乡亲们打井,陕北天寒地冻,基建队员们有畏难情绪。习近平就率先跳到冰面上,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这口井打成以后,不但解决了社员吃水问题,还解决了灌溉用水,使乡亲们生活和生产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感悟延安,感悟梁家河,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锤炼党性,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把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相结合,把典型引领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进一步从延安、从梁家河汲取力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大局下定位思考,在改革大势中体现作为,不断凝聚起强大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勇挑重担,主动作为。

(作者: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员,国家电网公司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