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政协委员热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北京通州区政协委员热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摘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在保护有型遗产的同时,更要对饱含运河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注。

见证了朝代更迭、沧桑巨变的大运河自己的命运也是波折起伏。铅华散尽,如今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流迎来了重生的曙光。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于19日~22日召开的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文物是城市形象的最好载体。”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陈喜波委员一直致力于大运河文化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的提案也一直在关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陈喜波表示,通州是运河漕运的终点,遗留下了众多的漕运码头,而其中又以土坝和石坝两处最具代表性,建议通州区对以其为代表的相关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或修缮、重建,让通州的运河城市形象拥有物质载体。

在这一点上,王立生委员的观点和陈喜波委员不谋而合。王立生表示,在保护文物的时候要遵循先“物”后“文”的原则,首要的是保护好现有的文物古迹,然后再对其背后的故事加以挖掘,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这也正和赵玉影主席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所提的继续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要求相契合。”

针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从南到北逐渐减弱的现状,孙卫委员提出了抓紧实施“四个一”工程的建议。所谓“四个一”是指:一所,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所;一院,复建通惠书院;一店,建立通惠—大运河书店;一园,设立大运河文化创意孵化园。孙卫进一步表示,完成这项工程,将让通州区的大运河文化从理论研究到产业运作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将文化与经济完美结合起来,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大运河在留给我们众多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通过穿梭于运河水光中的船只,带来了水边戏台、剪纸窗花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财富。陈振清委员作为文化界的名人,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掘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表示,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在保护有型遗产的同时,更要对饱含运河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注。

“通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5项。像里二泗村的小车会、高跷会等运河花会表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陈振清建议,通州区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遗产,打造“运河之端”的文化、文明品牌。

陈振清同时建议,要做好大运河的“水”文章,就要与大运河沿线的六省市开展深入合作,共同研究、系统开发,再现运河繁荣盛景,共同书写大运河文化发展组歌。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