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就进入了“新常态”。在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仍无法实现实质性的复苏。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目前的全球治理中越来越难以发挥领导作用。正是由于西方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化存在先天缺陷,近年来,逆全球化的情形不时出现,英国脱欧谈判正式开始以及特朗普上台后实行的新保守主义政策,都是这种情况的反应。
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以2016年9月中国杭州G20领导人峰会举办为标志,世界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方案和主张。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和治理机制改革,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变以往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中国积极参与上合组织、亚信论坛、中非论坛、中阿论坛,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实现世界更均衡的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会更加均衡,最终帮助更多国家跨过“新增长陷阱”。
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很好地描述了未来全球发展的道路。要想跨越“新增长陷阱”,任何国家都需要考虑全球因素。目前的“新增长陷阱”的大环境,只有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全球经济才能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在新的框架下找到合作实现增长的“最大公约数”,让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找到可持续增长之路。增加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是保证中国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延续的必需手段,也是保证全球经济火车头持续拉动力的必然途径。
当然,尽管“中等收入陷阱”是被勾勒、被统计出来的,对其过度焦虑完全没有必要,但我们仍然要长期关心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难题。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仅是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也面临经济长期低迷的困境。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随后发生严重的经济泡沫,并在90年代泡沫破裂,实体经济陷入通缩陷阱,人民收入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可谓掉入了“高等收入陷阱”。非洲一些贫穷国家,也出现人均收入长期不增长的“低等收入陷阱”。国家发展什么时候都会面临障碍与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舆论,无非是提醒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掉以轻心。毕竟,这一难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