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顾海良:治国理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2017-02】顾海良:治国理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相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创了新的理论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深刻体现于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并为其提供了坚实基础。

对政治经济学从“学好用好”到“必修课”的系列论述,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运行显著地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愈加凸显。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重大课题。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提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新要求。强调“学好用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这里提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经济发展规律”“能力和水平”这样一些关键词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2015年11月,在规划“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的重要论断,从“必修课”意义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是制定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指向。

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修课”,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理论指导意义的肯定。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必修课”,在根本上也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发展的理论形态,具有显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特色。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时,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创之作。在准备《论十大关系》讲话的调研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确定了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和方向。他提出:“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他指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进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论十大关系》和之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独创性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了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根本原则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正确道路”确定和“战略思想”制定上的作用和意义作了深刻阐释。

1984年,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转折时期,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一《决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是适合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的“新话”,这些“新话”给人以“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初稿”的印象。这一“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同志认为:“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从“进行第二次结合”历史进程中,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成就及其“必修课”的作用和意义作了重要论述。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其起源和延伸上,就是以中国实际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联系起来”为基础的,也是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的。在“战略思想”意义上,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探索为主题和导向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修课”思想的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

2016年7月,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指导实践”到“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从“加强研究和探索”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上,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则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特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重大课题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的重要思想,其中最为要紧的重大原则就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作出多方面的论述。从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意义上,他提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关系上,他提出“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全局上,他提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的思想,充满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也成为他丰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立足点和生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当代意义作出新的判断;他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使“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成为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在新常态经济“大逻辑”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思想;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中,他又提出“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的思想。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体制运行方式的“总体”“整体”的结合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研究的视界,丰富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四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已经成为最近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具创新性的理论观点;而市场经济体制如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这一“结合起来”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与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结合,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结合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在这一“结合起来”的问题上,“公有制经济也好,非公有制经济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但是,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 。

二是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在这一问题上,同样“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辩证法”“两点论”,关键就在于“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这一定位,是以中国的经济事实和经济改革实践为依据的,是对这一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题的重要呈现,是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发展,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中国特色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相连、结为一体的思想特色。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凸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立场,深化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观点。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理念,这就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和“本质要求”这五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着力,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统一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新的回答,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开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整体研究的视野,深化了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整体理论上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系统理论中强调,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我们的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这两个基本问题上的新阐释,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体现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中,具体展现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的方向和路径。走中国特色新型“四化”道路,就在于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方向。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四化”同步发展不仅勾画出了“五位一体”发展的美好愿景,也呈现出了治国理政实践的宏伟“蓝图”。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体现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空间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以“一带一路”为引导,构建互联互通互融的开放系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等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拓展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视界,丰富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列宁.进一步,退两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