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2017-10】“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要求,北京市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门学科将全部使用教育部编写的教材。这次更换教材为全国统一,“部编版”语文教材进一步突出了育人导向,既传承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

2017年新课改语文教材的产生背景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教育。党的十八大将 “立德树人” 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有的文化价值,而语文课程又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着眼于教育的育人功能,结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此次“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着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地逐步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从语文教材的修改情况看,2001年新课改后,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部编版”语文教材于2012年3月由教育部启动编写,历时5年多编写完成,“部编版”教材力图在多种语文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2017年新课改语文教材的总体特点

在选文方面,“部编版”语文教材强调四个标准,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部编教材更加重视价值取向,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融入教材选篇当中,通过“有机渗透”,以文化人,最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是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古诗词数量增加,题材多样。“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 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篇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例如小学阶段的《游子吟》、《出塞》、初中阶段的《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等。同时,增设专题栏目,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环节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栏目,加大了古诗积累,安排了成语、歇后语等,处处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初中语文教材中增设的“名著导读”环节,和以前的教材相比,这个部分被安排到了第三和第六单元之后,这其中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还是一种认识上的提升,力图以书架桥,实现学生与名家名师的对话沟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传统。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选文倾向于经典性,减少了一些未经“沉淀”的时文,外国选文的比例也有所降低。此外,“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材料的选择还融入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例如姓氏歌、端午粽等内容。经过学习,不仅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是更加注重革命传统和国家民族自豪感教育。“小学选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吃水不忘打井人》等,再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纪念白求恩》等选文,既有老一辈的革命领袖,也有革命烈士等英雄人物,意图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发展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辛奋斗,更加体会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展示了“我是中国人”图片,图片中有身穿各种民族服饰的小朋友背着书包成为小学生,简简单单的一幅图,既包含了我国是多民族融合团结的民族现状,又能强化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

三是更加注重体现时代性。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识字课文收录了众多简洁轻快的汉字学习材料,如《日月水火》《小青蛙》《猜谜语》等节奏性强且充满童趣的识字内容,这些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新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该板块强调家庭阅读的重要性,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助推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极具新时代意义,如“有朋自远方来”与我国当今以和为贵的大国精神相符合,“少年正是读书时”则体现了“书香社会”的新要求。此外,从小学、初中教材中的插图来看,插图随着文章的更新也进行了一番改革,包括新出现的服饰、电器、交通工具,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等,都在教材中有体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特征。

四是更加注重凸显创新性。从一年级语文教材来看,首先,将识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独立于课文板块,识字板块与课文板块交替学习,实现汉字学习的集中性和连贯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整体认知;其次,对汉语拼音学习顺序有所调整,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创新之举,传统的语文教材是将汉语拼音的学习置于汉字之前,因为与学生较易习得汉字这一事实相违背,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新的调整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易于学生自然习得汉字,在学生逐步建立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辅以拼音,最终让学生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有效联系。

同样,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创新性也十分突出。在阅读内容方面,教材增加了阅读指导环节,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诸多读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方法来正确理解文章的结构与表达,使学生逐步掌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阅读能力,实现“授人以渔”的重大转变。而阅读的数量方面,初中新教材中每单元的教读课文量有所减少,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的分量,以延伸语文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再以写作为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写作,每单元均专门设立“写作”这一内容,写作的比重大幅增加。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写作指导的内容,方法更加具体,且题目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从身边事写起,如“学会写事”“写人要抓住特点”等,从学会写到细致写,写作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以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此外,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将阅读与写作这两大内容充分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思考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来,实现由读到写,由输入到输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017年新课改语文教材的相关思考

近年来,“素养”一词成为教育界的时代主题。2014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此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受到广泛重视。语文课程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确定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要求相符合。新教材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因此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努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涵育实现对人的培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小抓起,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教材看重传统并不等同于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学习,借古创今,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发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方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语文课程借助教材实现师生的教与学,这其中不仅反映了语文学科要培养什么人,还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息息相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可靠的、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口号,而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那我们要如何培养这一类人?答案便是“立德树人”。此次“部编版”语文教材以选文为载体,辅以精心的语文实践活动,“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实现“四个自信”,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不断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形成自觉的现实行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有能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2]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