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精神滋养公民素质

用人文精神滋养公民素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努力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范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我高度重视公民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在谈到人文精神在整个公民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范鹏代表说:公民素质的提高要依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滋养,今天我重点说说人文精神滋养的问题。所谓人文精神,我理解就是人类从自身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与人类命运、人群生存、人生价值、人际关系相关的优良传统与理想追求,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就当代中国来说,我们倡导的人文精神就是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根脉的、以“三老”(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老一辈传承的优良传统、老物件承载的优质基因)“三新”(新中国的新文化、新时代的新思想、新世界的新梦想)为主要内容的、以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原理为学术支撑文化精神。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范鹏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还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过《20世纪中国哲学散论》等著作。他说,我们倡导的人文精神就是大哲学的思维方式、大历史的纵深眼光、大人生的终极关怀和大人际的道德价值。比如,看待社会现象多一些辩证思维、处理人际关系少一点过于功利的算计、考虑问题加进去一些终极关怀的因素、学习知识更注重向深处远处想想、与人相处更有一些人情味、做人能始终守好基本的底线等等。

范鹏代表特别谈到,在甘肃省委党校,我曾提出过“大哲学、大历史、大党建”的教学理念,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这实质上是我和党校的同志们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干部教育和党校办学重要思想的体会中得来的,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党政干部不缺少自然科学的知识,不缺少管理知识,甚至不缺少工作经验,他们缺少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外历史知识。我理解习近平同志指出了我们当代中国领导干部特别是年青领导干部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缺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人文精神。因此,党校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培养领导干部的人文精神。

在谈到应该怎么样通过滋养人文精神来提高公民素质时,范鹏代表表示,对老百姓来说,除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理性之外,也要注重那些没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看书要看点“闲书”、想事宜想点“玄事”、做人应多点“人味”。我认为人的素质有三大类即生理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分成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思想道德五个层次。应该说这三个方面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但相比较而言,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关系更加密切。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身体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养护、心理不可能健康理性、文化有可能入魔走火、专业也没有正确方向的保障、思想文化素质和民主法治观念更难得到正向的有效提升。

范鹏代表建议在全国开展“阳光中国·全民健心”工程,提高全民心理素质。他提出,要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社会促进心理健康、有效推进心理健康,向全民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向国家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一样开展全民健心运动。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范鹏代表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用人文精神滋养公民素质,必须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党校、高校和其他文化机构都可以做不少事。比如,人文精神进校园、走进历史大观园、搞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和人文话题沙龙、不断向社会推出可学能学的平民好人等等,要通过多种活动使大众心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用人文精神滋养公民素质,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持久的建设过程,既要抓紧开展,也不宜操之过急。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