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弱水河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里,蔚蓝色的发射塔架傲然矗立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之上。
昨天清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发射前半小时准备阶段,塔架上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着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30分钟准备!”寂静的发射场上空传来“零号”指挥员的口令。在发射前30分钟,“零号”是发射场的最高指挥,各大系统均须听其号令。
晨光下,发射塔架回转平台由上至下徐徐打开,长征二F 遥十一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飞船,缓缓露出真容。那一瞬间,火箭顶端印制的五星红旗分外夺目。
此时,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做好了迎接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各项准备。
这是神舟飞船的第11次出发,载人飞行的第6次出发,先后将11名航天员送往太空。
不一会儿,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乳白色的长征火箭耸立在荒漠之间,船箭塔组合体在三层摆杆的环抱下,安静地等待着起飞的口令。
“长征报告,运载火箭准备好!” “飞船准备好!”“航天员准备好!”报告声不断传到指控中心。发射塔架上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
“5分钟准备!”
这是时隔三年后,我国航天员又一次太空之旅。神舟十一号飞船承载的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在轨飞行33天,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两名航天员的太空遨游中,50岁的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负责手控交会对接操作;38岁的陈冬担任指令长助手,负责配合指令长完成飞船驾驶、手控交会对接、飞船撤离等任务。在轨期间,他们将模拟未来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方式,即载人飞船利用自身机动能力追踪空间站,实现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交会对接。此外,他们还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与空间应用。
“1分钟准备!”火箭控制自动转电,摆杆摆开,导流槽喷水……发射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前来参观的人们站在距离发射塔架西侧1500多米远的空地上,屏息凝神,等待火箭腾空而起的壮丽瞬间。
“5、4、3、2、1,点火!”
“点火!”全场观众跟着指挥员的口令同声高喊。
7时30分,箭体尾部喷出火焰,但火箭仍立在发射平台上,足足4秒钟分毫未动——这是火箭在“蓄力”。此时,发射场上一片沉寂,大家都在默默等待着。
“起飞!”指挥员的口令铿锵有力。
“起飞!”全场观众再次同声高喊。
刹那间,大团烈焰从两侧的导流槽中喷涌而出,托举着塔船箭组合体拔地而起。烟尘飞腾,大地颤抖,尾焰灼烧空气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的气势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很多人捂上了耳朵。火箭拖着长长的焰尾从巨大烟尘中钻出,直入云霄。
观众仰着头,目光追随着火箭,欢呼,鼓掌。
12秒后,火箭转向。
120秒,逃逸塔分离。逃逸塔承担着航天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的任务。逃逸塔分离意味着火箭发射已经顺利度过最危险的阶段。
155秒,4个助推器分离。火箭拖着长长的白烟,划过天际,渐飞渐远。
160秒,一二级火箭分离。
211秒,整流罩分离。意味着神舟十一号飞船已经穿过大气层,飞向外太空。在300多公里高度的近圆对接轨道上,奔向天宫二号。
575秒,船箭分离。
600秒,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切,都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严密测控中。
从飞控中心现场大屏幕中,可以看到飞船内部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不时向镜头挥手致意。
根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火箭飞行正常,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正常展开,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这,标志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一个多月在轨飞行中,实现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开始中国首个空间站的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