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8-01】打通“最后一公里”

你永远无法想象海拔4200米藏区的冬天,是怎样一种寒冷,除非,你真正到过那里。

清晨,我随着信贷员一起对藏区黑陶手工艺品进行贷前走访。从州府到乡上200多公里的路程,要翻越四五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垭口。沿着巴颜喀拉山脉穿越前方的雨幕与晴朗、雷电与霞光,心也随之起伏。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颠簸、摇晃,与高山峡谷间的死神擦肩而过,我们来到黑陶土产地——灯塔乡。

灯塔乡是出产黑陶用土的地方。“黑陶器皿主要是壶、灯盏、瓮等,既是藏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又伴随着当地藏族的宗教文化活动而存在,现在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随行的黑陶传承人谢格太老师一路向我们介绍黑陶的制作工艺,“制作黑陶的土,必须纯净、不含杂质,只有灯塔乡山上经过数万年的风化堆积而成的黏土才适用。”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也许在海拔3300米以上爬山才最能体会。跟随谢格太老师的脚步,我们拨开带刺的灌木,踏过濡湿的泥土,爬上接近60度的斜坡,亲眼见证黑陶器皿的制作过程。

黑陶,这藏族古老的工艺如经筒轮回一般,历经岁月千年的打磨,在匠人指尖上传承到今世,仍保留着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取土、晒干、粉碎、和泥、打磨、捏制、发酵、火烧、熏黑、抛光、成品。随着竹制刻刀的转折、顿挫雕琢出青稞穗的纹理,每道工序都是人与自然间情感的交流,恰是这份沉静传递出对自然的尊重,对传统的敬畏。谢格太老师继续说:“虽然在经济效益的冲击下,现代化生产不断取代传统生产,加之受销路、成本等限制,黑陶技艺的传承困难很多,但是黑陶工艺切实解决了周边十几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通过学习使得贫困户有了一技之长。”通过实地走访,最终我们决定将人民银行的“530”小额贷款政策与黑陶非遗文化对接,向黑陶进行授信。

回去的路上,踏着星光,我们迷迷糊糊地靠倒在车靠背上。突然,一阵长长的刹车声伴随着金属的摩擦声撕碎了这份宁静。我们的车瞬间向左后方倾斜,轮胎飞出去好远。山高,风凉,夜已深,回家的路还很长,手机的信号也固执地定格在零。怎么办?正当我们打着双闪,用微弱的手机灯光寻找散落在路边的轮胎螺丝时,路过的一位藏族大哥停了下来。当得知我们是做扶贫贷款调查的工作人员时,他主动帮助我们一起抬起塌陷的车,塞入千斤顶重新固定了轮胎。几经周折,我们终于重新踏上归途。回到州上,已过凌晨。

在青海援建,我们要迎着零下30度的严寒,推着深陷雪地的车辆翻越巴颜喀拉山口;要面对极度的缺氧,忍耐每个夜晚辗转反侧的头痛无眠;要沿着起伏的冻土层,忍受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荒凉寂寞。即便如此,我们都无怨无悔。因为,在海拔4200米的藏区,有我们最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需要,就是我们驻守在这里的唯一理由。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