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肖乾旭
全民读书是个大事情,说其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亦不为过。但如何使读书蔚然成风呢?我想到了一个很要紧的事——“读书引擎”。
“引擎”,就是动力。在这里,或许可以理解为愿望。因为,读书多为纯粹个人化的自由行为,读书的念头是“原动力”,舍此,世界上就不会有读书这件事。闲着没事,是玩猫逗狗,还是捧起一本书,尽随主便,命令这时候不起作用。全民读书能否成气候,全看有没有千千万万个起发动作用的“引擎”。
进一步想,我说的读书愿望,其实是指“深读”。当今的“浅读”,可谓“打头碰脸”,你只须到地铁车厢去看一看。一排排“低头族”全神贯注所在,大半为“好玩”之读,甚而是无字之“读”——打电游。浅读,怎么说也比深读轻松省力。举例说,追星族只须通过电子手段,即可实时探知某偶像何时住进妇产医院、星娃几时几分几秒呱呱坠地,还须读什么书?另有专爱看“奇葩”、惊悚爆料的,一惊一乍便为满足,还须额外读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我也见许多人颇少“风云之气”而颇多“儿女情长”,照林语堂的说法,“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若俗气先就沾身,还有读书(深读)的愿望吗?
目下难启动的,正是这“深读”。那么,何谓“深”?古语有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是细细品读、深度思考之“深”也。反观当今,倒也有一种“深”——“闷头发财”:眼皮都不抬一抬,只关注鼻子底下那件要干的事,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发财梦”。
闷头发财,恐怕大半无需“深读”。若读书,也是读混职场、拢人脉的“励志书”。但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应与饭碗无关。照在下的理解,正宗的读书,应是上关天文,下涉地理,无所不包,尤其是要读文史哲。读文史哲做什么?我说,此等“形而上”的举动,即使不来自“以天下为己任”,至少也与关心“国事天下事”相关。譬如每日看新闻,各样国内国外的事件,都难说属于哪个专业,要对它们做出解读和判断,最好让自己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若萌生此愿望,则废寝忘食、博览群书就全面启动了。
别看捧起一本书似举手之劳,比掏手帕还简便,但要是没有跟书相匹配的兴趣点,恐怕终此一生也跟书籍“老死不相往来”。你敲锣打鼓把一车书给他送到家里,也未必能让他打开,没准你一走他就卖了废纸,或照旧习,糊了墙。
因为自己爱书,就总关心“全民读书”这件事。阿基米德撬动世界的信心是蛮足的,他只需一个支点,那么我们调动大家读书主动性的支点在哪里呢?或许要从“改善国民精神”入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