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科学运筹、升级产业
脱贫致富需好产业。李朝阳调研发现,村里传统产业木耳种植有不少弊端:一是需使用大量木屑,违背国家禁伐政策;二来只能靠晒干,易霉变,收益低。
他规划产业升级三步走:第一步,改种好入门、周期短、见效快的平菇;第二步,改种平菇为香菇,可烘干、保质久、价钱高;第三步,打富硒农业牌,创品牌搞电商。
“产业扶贫应该把集中规模化和分散因户施策相结合。先搞‘短平快’的,提振群众信心,再逐步升级成技术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李朝阳这样思考。
李朝阳大学毕业后进机关,并无生产经验,他坚持边干边学:没技术,请专家;没资金,报项目;没销路,跑市场。
从食用菌到生态米、富硒茶,河口产业升级搞得有声有色。到2016年贫困户从141户减至10户,贫困发生率降至1.7%。
“以前我很消沉,李书记来了后,日子好起来了,人的精神也好起来了!”村民夏光和说。他原来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仅种香菇就超过3万元,去年还盖了新房。
“手印”情深:不负使命、“请战”决胜
目前,河口村还有7户百姓未脱贫,共同点是因伤病致贫、家庭负担重、劳动力不足。
“我们不能坐等国家兜底!”李朝阳为这7户人家制定了精准脱贫方案,有生态农业、光伏发电,也有扶贫车间、教育扶智等。
对于河口村实现全部脱贫,李朝阳充满信心。现在,他考虑更多的是扶贫成果是否稳固,乡村振兴的路该怎么走,如何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自2012年下派以来,李朝阳已在淮南市杨镇村、池州市河口村干满两届。但去年10月,面对289名群众的“红手印”深情挽留,他写下《请战书》申请再干一任。
“这里有刚起步的事业,还有待啃的‘硬骨头’,最难舍的是群众的认可和感情,这是对一名党员最大的褒奖!”他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