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对外太空感兴趣

人类为什么对外太空感兴趣

摘要:每一次太空探索新闻或科幻电影的出现,都是对大众很好的科普机会,值得每一位科普工作者关注和热情参与。

今年初,有两条科学新闻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将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登月,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它在升空时还携带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准备种菜养蚕。科学家表示,这次实验对帮助了解人类未来如何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计划稳步推进,因为对人类而言,火星具有与地球非常接近的环境,人类未来是否可能在火星生活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人类对于月球和火星,其实一直很有兴趣。比如,《钢铁苍穹》《月球》《阿波罗18号》等以月球为背景的科幻电影。在月球种土豆的情节同样出现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也种植了土豆。

所不同的,对于在地球外生活或外星人,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探讨,现在可以由新闻现实引发遐想。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学家甚至在论证,要不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能否利用3D打印技术在月球上利用月壤建房子。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科幻与现实的距离,对一些人来说,不过一墙之隔。比如,卡尔·萨根正是因为在年幼时观看了一部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从而被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并对天文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最终成为卓越的天文学家。

不管是科学探索还是科幻电影,对大众而言,他们的热情参与,都是出于对外太空的好奇,对外星生命的期待。这些外太空科学探索和科幻电影,可以很好地活跃人们对于宇宙的想象力,更好反省地球文明。

近年来,随着人们科学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象外星生命有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假设性的科学构想,是社会的进步。

以中国为例,以科幻电影为龙头的科幻产业,近几年在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作品的带动下开始全面起步。他的《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不仅被科学普及出版社等出版多个版本,还被改编成电影。仅在即将到来的猪年春节档就有两部要上映,一部是宁浩执导的科幻片《疯狂外星人》,其灵感源自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另一部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

其实,回溯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是“神”大于“形”;20世纪90年代开始追求华丽火爆的特效,以制造视觉奇观为看点,多半是“形”大于“神”;再到现在,科幻电影开始步入泛科幻时代,人工智能、外星生物等题材层出不穷。不变的,是人类对“外星生命”的兴趣依然不减。人们可以借此更好地反思人类在地球和宇宙中的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太空探索新闻或科幻电影的出现,都是对大众很好的科普机会,值得每一位科普工作者关注和热情参与。

(作者:姚利芬,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创作》执行编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