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办学初心,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

不忘办学初心,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论断彰显了我国大学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揭示了我国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初心使命,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1.践行“四个服务”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之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现代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服务社会发展,但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

从大学职能演进看,培养人才是大学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首要职责,始终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看,一流大学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不能培养一流人才,谈不上办好一流大学。从人民群众期待看,办好令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看,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种迫切需要折射出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归根结底,培养人才是大学立身之本、时代所需。

“如何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大学的永恒课题,但人才的要求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中大学的回答不尽相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我国大学的时代使命。这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关系到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四个服务”赋予了我国大学鲜明的价值取向,定位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我国大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全方面。

对如何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应当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础性工作。

在办学中,西南大学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着力构筑育人生态,以德立人。以课程、科研、服务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五维贯通”,即贯通课内与课外,贯通专业与思政,贯通线上与线下,贯通教师、干部和服务队伍,贯通家、校、社三方,构筑“三全”育人生态圈。比如,办好思政课,探索“一体多维”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堂与实践、文化、网络协同建设,专家、教师、朋辈和网络宣讲有机结合,奠定学生理想之基。

着力提升能力本领,以学育人。按照“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生发展分层、学科教育分类、课程教学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五分”人才培养体系。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融入教育教学;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综合实践、个性选修、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搭建“1+2+N”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增强能力素质。

着力强化责任担当,以行砺人。通过榜样示范、实践体悟、劳动服务、学风养成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开展顶岗支教支农、寻访红色圣地、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用杰出校友袁隆平先生的事迹,砥砺学生“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品格。

2.践行“四个服务”必须把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为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传统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一直存在“认识论”与“政治论”两种哲学、两条道路的论争,但现代社会,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等教育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愈发明显。事实上,“认识论”遵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逻辑,“政治论”遵从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逻辑,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等教育发展没有孤立的“认识论”,也没有绝对的“政治论”。大学本职是对高深知识的创造、教化和传承;而高深知识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体现价值,大学既通过服务社会获得办学资源,又在服务社会中形成新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走向“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融合,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大学必须树立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中创新知识、作育人才的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表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军大学、延安公学等,还是在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型大学,都是在服务党的奋斗目标中发展壮大的,这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红色基因。“四个服务”既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反映出我们党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高等教育自身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统一,揭示了我国大学的时代方位和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西南大学扎根西部,坚持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肩负时代使命。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校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发起“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乡村振兴五大领域,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人才培训、科技支农、成果转化等服务。整合组建学部,实施“一流学科引领、基础学科提振、新兴交叉学科突破”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突出师范、农业教育特色,年均为西部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农业农村的本硕人才近8000人。探索“专家下乡、结对帮扶、基地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助推重庆区县建成中国“黄连之乡”“柑橘之城”“肉牛之都”“脆李之乡”,推动农业转型和脱贫增收;承担“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贫困陷阱跨越策略研究”等一批国家级课题,政策建议被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引进院士团队与校内专家共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打造治理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绿色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高地。把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化办学结合起来,加入“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中波大学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34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孔子学院和海外汉语推广基地,培养人才,联合科研,促进了科技和人文交流。

在服务社会中,学校也催生了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重大学术成果。实践证明,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论文写在广袤天地之间,才能找准我国大学的价值坐标和奋斗目标。

践行“四个服务”必须把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面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回答清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深刻阐明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走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办好我国大学,关键也在党。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党的领导既是我国大学的内在基因和鲜明标识,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确保我国大学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目标任务符合时代要求,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办学方向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方向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关键在于把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统一起来,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高校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核心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四个服务”中找准办学定位。

西南大学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相结合,坚持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相融合,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以事业发展和师生满意衡量党建工作成效,实现两促进、双发展。

抓住巡视整改契机,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强化理论武装,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举旗定向、铸魂育人,做实校院班三级理论学习,做深理论研究阐释,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持破立并举,完善责任链条,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党政分工、密切协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优化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激发办学活力与合力。严管与厚爱并重,锻造政治强、业务精、师德高的教师队伍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讲政治、懂教育、有担当的人搭建事业舞台。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建在学生园区和学生社团,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实施“对标争先”计划,涌现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学生中宣团、学生园区特设党支部等先进集体,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攻坚克难作用更加凸显。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办好我国大学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更要立足国情、守正创新,把自身命运与党的事业、人民福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作者:李旭锋,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系西南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