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不死:我心目中的韦政通教授(2)

学问不死:我心目中的韦政通教授(2)

因此,曾经有六年半的时光,我们夫妻果真应验韦老师的叮咛,虽然还不至于到饥寒交迫或三餐不继的状态,却不得不品尝各种困窘的苦头,看尽学术的冷暖风雨,尤其曾因发生某件令我终生难忘的家庭意外事故,让我当时真的完全明白何谓“贫贱夫妻百事哀”。韦老师曾在某年春节期间与我们夫妻的聚餐里,笑着跟我们说:“年轻时共同吃些苦头,往后才会珍惜这些过程,老来作伴就懂得何谓忆苦思甜”。现在想来的确如此。

后来,我终于如愿来到宜兰大学任教,韦老师听到消息,两天后告诉我说:“我高兴到这两天都几乎没有怎么睡觉,脑海里不断地翻搅,想说你未来可做点什么事情。”一位老师挂怀一位学生至此,我不禁泪水要夺眶而出。

然而,繁忙的教学、研究甚至行政工作,让我不再有那么多时间回台北跟老师开怀畅谈,这大概的确是老师念兹在兹的遗憾,毕竟诚如老师的孙女心怡跟我说的真心话:“在台湾,会被爷爷承认是自己学生的人,年纪大的资深学者已经往生,在目前这一辈的中年学者里,就只剩你一人了。”

韦老师一人有如此高寿,百年来的学术发展史,对后人而言或许是书本的历史,对他而言则是真实的经验。他不只跟新儒家大师牟宗三先生有过师生情谊,后来转到自由主义思想阵营,更结识一大批各领域的学者(尤其他曾与晚年的殷海光有过数年交往),这不只扩大他学术的视野与格局,更受其思想的深刻影响。

我有时不免在想:韦老师毕生研究儒家思想,做人处事其实有情有义,却对于儒家这顶帽子有着强烈反感;个人曾经在台湾深受国民党的迫害,却对共产党在大陆的统治高度赞赏,更不消说他完全明白共产党这五年来正在积极倡导儒家思想,如果这些矛盾的现象都能并存于韦老师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上,大概只有在心理潜意识层面,能获得比较深刻的解释。

韦老师是位知名哲学家,尤其是一流的思想史专家,然而,他对我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却不是“作为学者的韦政通”,而是“作为老师的韦政通”。他有如探照灯般照亮着我,对于我个人的生命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由于我们有非常多真实的交往经验,因此,“我认识的韦政通”可能比其他有关韦政通的传记作者更有些第一手的内容可说。然而,最真实的感觉却往往最具有私密性,在言说与不说间,我终究都得要面对着最真实的自己。

这两年来,我开展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奋斗历程,尤其我与台湾大学心理系黄光国教授从事激烈却不失情谊的辩论,提出 “黄光国难题”来指出当前学术正面临一大难题:如何使用天人对立的语言来诠释本质具有天人合一特征的中华文化,藉此终结学术殖民,开创自主学术,最终唤醒华人社会的心灵复兴。

并与夏允中教授、张兰石教授与王智弘教授在台湾南北各大学常举办各种跨领域社群研讨会,大家借由对话来视域共融,积极倡导学术典范的转型工程,这些学术的新发展都已不是本来的文史哲领域可涵盖,我个人并开始主张与倡导“心学心理学”(nouslogical psychology),意即将传统心学的内容,有效转化到本土心理学领域,使得其成熟发展出“修养心理学”(cultivating psychology),并具体应用到心理咨询,发展出认识自性的“智慧咨询”(wisdom consultation)。

这些将传统赋予新意的学术工作,韦老师都看在眼里,他曾经很敏锐指出:“你跟黄光国辩论的过程,使得你获得前所未有的学术突破,你简直是在念第二个博士。”如果不是韦老师作为老行家,一辈子保持着对学术的敏锐观察,断然说不出对我如此深刻的评论。

我曾经怀着对韦老师的感念,征得老师本人同意,并获得当时本校赵涵捷校长的授权认可,致赠不只在学术领域有杰出表现,且被韦老师承认的弟子共计九人“政通学者”的荣誉,希望大家永远都能记得师恩,并实践其精神。“政通学者”到底意谓着什么呢?

我想,韦老师毕生讨厌说废话与做虚事,他最在意如何在天地间做一个自由人,尤其能在学术层面展开自由探讨,谋画学问的持续突破,这是他最关注的课题。既然如此,每个有幸获颁“政通学者”这一荣誉的人,都应该继承这种精神,鼓励青年大胆思考与认真学习,不再恪守惯性的格套,阻挠学术的创新发展。

这些年来,我常不断在清晨醒来,审问自己:“有幸跻身于士林,我是否还记得刻骨铭心的挫折与痛苦,有没有谦卑待人处事,能否避免自己对人摆出平生最厌恶的过来人嘴脸,归根究底,我到底是否还记得当年发愿投身于学问的初衷呢?”如果我对此有丝毫失察,我会深感汗颜。

海格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梅春雷董事长曾通过王立新教授相赠雕工精细的韦老师铜像一座给我,我放在自己新竹家中,常伴于左右,记得我曾说:“有幸获得这尊铜像,着实是个极其沉重的责任与承担。希望这尊铜像未来有朝一日,能转赠本人相信某间将能开创崭新格局与气象的书院,让恩师韦教授继续在那里讲学,象征常驻其间,替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张开双眼,并点一盏灯。”我一直热烈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韦政通教授是我思想的父亲,他对我最深的启发,就是我有责任持续守护每个热爱学问的青年,让大家不只知道“智慧不老”,并相信“学问不死”,在这个充满暗黑且寂寥的深夜里。

(作者系台湾宜兰大学博雅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