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全球视野下的生态化建设

【2019-10】全球视野下的生态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10-0037-04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新的全球视野。”在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深度交融的今天,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始终立足本国国情,而且要有世界历史视野。

顺应世界生态化发展的时代潮流

就当今整个世界而言,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适应这种潮流,构建和树立与其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强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重大成果的理念。“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1952年伦敦浓雾污染造成1.2万人死亡,这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20世纪中后期,人类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等问题,生态文明逐渐进入人们的思考视域。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生态文明不是要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享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中,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其文化中所蕴含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也“浸透”世界,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之源。无节制的生产、无节制的消费,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观、消费观、文化观的基础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树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观念;不能无视和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的生成、发展、演化规律;必须反思发展中心主义的思想局限,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模式,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对环境的保护使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理念。

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人在什么是发展、为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是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决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吸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历史教训

客观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的探索,都是对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增值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难题。相比而言,在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社会主义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在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反思资本主义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实现对资本的合理约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正是得益于资本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也使得资本不仅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在贪婪的资本面前不断被损害。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产业愈进展,自然就愈退缩”。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与充分利用资本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资本所创造的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资本在中国的运营和扩张,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资本的支撑,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我国的现代化不能完全拜倒在资本的脚下,而必须在利用资本的同时约束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扩张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本的流动是无法限制的。以生态文明为重要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不能改变资本的本性,但却可以利用特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道义优势采取种种措施,对资本运行进行伦理约束、制度约束、组织约束,使资本对自然界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反思资本主义对生产的盲目扩大,实现对生产的有效驾驭。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生产的不断扩大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利润的追求带来的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缺乏有效的社会调节而又具有了盲目性和重复性特征。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特对资本主义这种“多多益善”的生产方式批判说,这不仅算不上发展,而且是堪称短视的愚蠢。这样的发展的结局,必将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死于过度”。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经济落后所带来的发展冲动,使得人们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引申为“扩大生产就是硬道理”,其结果之一就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按比例协调发展,实行对生产过程的有意识的社会调节,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科学揭示。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我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扩大生产、发展生产,还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注入人和自然的价值尺度,从而实现生产目的由追求生产利润向满足人的真正需要转变,生产过程由自发调节向自觉调节的转变。

反思资本主义对消费的盲目推崇,实现对消费的科学引导。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消费需要,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消费生活方式,使得消费与人的合理需要发生了背离,呈现出无限扩张的趋势。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忽略内在追求的人迅速沦为物的奴隶,理想和精神被现实化和物役化,人们生活逐渐被消费理性所宰制。德国社会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产生的消费异化,使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过度的消费不仅造成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也加剧了资源紧张和生态危机。受消费主义影响,在当代中国,一些人的消费观越来越倾向于“越多越好”“越奇越好”。高档名牌和档次排场成为一些人对消费的另类解读。因此,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时,都强调要建立能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改掉那种与生态文明理念不相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起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科学化、生态化、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人们实行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在推进全球治理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危机问题是一个能够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必须靠世界人民共同努力。

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长期以来,我们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治理技术落后、管理模式低效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自身加倍努力,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美国环保专家科尔曼认为,没有胸怀全球的思考,便不能树立环保的严重性与完整性,全球责任并非限于考虑全球性的利弊得失,它也意指应用一种整体思维方式。虽然社会制度的差异使世界政治领域的“国际合作是一个沉闷的主题” ,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却可以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引进资金和技术,也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持续不断的努力所积累的经验,也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发掘自身话语系统,提升话语权。在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话题的今天,作为资源消费大国,中国要提升在国际生态环境博弈中的话语权,一方面,需要利用已经形成的国际话语,强调在面临人类共同的生态问题时,每个国家都应共同承担消除生态危机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掘自身话语优势以形成一整套能够适应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念。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绿色魅力。要通过对传统思想的现代改造,发掘整理出适应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资源。要进一步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也是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度思考,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命运的深度思考。提升国际生态话语权,需要以高度理论自信,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推进国际环境公约的履约工作。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国际社会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发表和签订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环境宣言和公约,如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发表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002年签订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2005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和2012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等。这些国际宣言和公约,是人类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的结果,也是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文献。中国多年来一直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参与推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程和《巴黎协定》的签订,制定颁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大幅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努力为遏制全球变暖作出贡献。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缺乏政治诚意,国际环境公约的推进步履维艰。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要以自身的行动践行责任,也要以自身的努力推动整个国际社会切实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坚决批判生态殖民主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的资本优势、政治优势、技术优势等将广大发展中国家变为能源资源供给地、产品倾销地甚至是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地,这不仅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的单一化和畸形化,也加速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度、加剧了其国内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死于户外空气污染,其中大约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发达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重点,从“洋垃圾输送中国”到要求中国取消“洋垃圾”禁令,从“中国环境威胁论”到“中国稀土责任论”“中国殖民非洲论”等等,都表明有些国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生态殖民”。严酷的事实警示我们,面对甚嚣尘上的生态殖民主义,我们必须高度警觉,既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防范底气,也要及时揭露和抨击敌对势力的生态阴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夏云,北京市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