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观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读书观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知识渊博的学问家。读书是毛泽东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重要方式,也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各种胜利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重温毛泽东的读书观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求真探索、学以致用的读书目标。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他明确指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而在于经世致用,为改造社会、改造国家、改造世界而读书。他在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就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华而不实”的言行甚为厌恶。延安时期,他在读马列著作时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遭遇“三面红旗”大试验系列问题时,他号召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于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当然毛泽东读书也包含改造和完善自身主观世界的目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带着正确的目标学习,否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

第二,博览广学、兼容并蓄的读书内容。毛泽东提出:“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涉猎。”毛泽东自己好学、博学,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也经常教育身边工作人员、自己的子女等多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及各种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才能达到“取精用宏,根茂实盛”的境界。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对于中国人民的本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全面系统地、富有探索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第三,持之以恒、至死方休的读书态度。毛泽东常说,读书学习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最紧张最艰苦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国事、政务异常繁忙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从未间断过读书学习。正如他自己所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1976年9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坚持读书、看文件。据记载,在这一年的9月8日,他看文件、看书11次,共计2小时50分钟。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我们只有读书学习,主动加快知识更新,增强本领,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第四,学思结合、反复研读的读书方法。毛泽东曾讲到:“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是提出不同的意见”,“读了书而不敢怀疑,不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本书算是白读了。”他在读书时,喜欢将所读之书置于具体历史背景之中结合现实环境,把握所读之书写成的时代特点、社会现状和作者的立场、指导思想和目的,读懂弄通吃透书的主要内容。一次读不懂,就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每次阅读及思考总有新的收获。1950年代,他四次建议党员干部要反复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且带头组织读书小组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阅读该书,做了大量批注和谈话,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性的思想。现实中,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怠于工作。有的在读书中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深入,浅思考,忙于会议、活动、应酬。我们必须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两种不好的现象。(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