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读除夕诗

除夕夜读除夕诗

一杯清茶,半壶浊酒,除夕之夜读除夕之诗,总有另外一番滋味在心头。

农历岁末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岁除”,岁末的最后一个夜晚被称为“除夕”或“除夜”。除夕是阖家团圆、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日子,是中国人传统的除旧布新的节点性时刻。除夕,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远再难,除夕团圆”。在中国人的血脉中,赶在除夕夜回去与家人团聚是天大的事,目的是为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天。

除夕之夜,我想把以下几首诗读给大家听。

一、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除夕来临,很自然地想起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辞旧迎新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诗中所写的放爆竹、沐春风、饮美酒、贴桃符(现为贴春联),这几样除夕之际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千余年来一直传承着。王安石这首诗,虽然不是标准的除夕诗,但因为该诗描写的情景基本是除夕之情景,而且传唱广泛,特别是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和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有“除”“换”两个非常明晰的除夕情景动词,因此我们把它作为“除夕夜读除夕诗”的第一首诗来读。

二、半盏屠苏犹未举

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一首除夕即景诗,这首诗叫《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北风吹雪四更初”,起句写除夕之夜已至四更之初,也就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走到尽头,五更就天亮了。在这除夕之夜,天降祥瑞,雪兆丰年,以景写情,恰到好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既有诗情,又有画意。古人相信桃木具有驱鬼辟邪之功能,因此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或者画二神图像,悬于门边,祈福避祸。除夕之夜写桃符、画桃符,新春元日新桃换旧符。桃符是对联的前身,从明代以后,桃符渐少,对联开始流行。

三、无复屠苏梦

除夕之夜,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的一首“除夕”诗是诞生在北京的《除夜》,作者是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首诗创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之夜的囚室里,这也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历经三年囚徒生活,不为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所动,在元大都柴市英勇就义。这首诗无雕琢之语,无高昂之句,诗韵冲淡平和,情在家国之间。诗里回顾了大宋乾坤的失落、峥嵘岁月的流逝、抗元征程的风雨、穷边独守的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诗人知道不可能再有下一个除夕夜了,除非他投降元朝,背叛自己的信念和忠诚,而这在诗人是不可想象的。此时此刻连与家人在一起喝一杯屠苏酒的梦想也不再有了,只有一盏囚室孤灯照着无边的暗夜。这首诗应该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四、竹堂寺里看梅花

明代诗画高手唐伯虎,在除夕夜随口念出过四句诗,这首诗叫《除夕口占》: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这首诗即可以说写得很别致,也可以说写得很另类。这是一首哭穷的除夕诗,与当下诸如“故宫女”等一些炫富的做派很不同。诗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穷困和潦倒,在除夕夜没有钱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只能看着别人家过着柴足米丰的殷实富足日子。这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个老右派在除夕夜用阿拉伯数字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的故事,上联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下联是“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缺一少十”,每每回想起那段大家都曾经历的“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对当下的丰衣足食就充满着惜福和感恩。唐伯虎这首诗的高妙不在前两句的哭穷上,而在后两句“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上,诗人的气韵、雅致、旷达、通透跃然纸上。

古人写除夕的好诗章还有很多,仅唐代就有很多除夕名句。如“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李世民《守岁》),“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骆宾王《于西京守岁》),“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孟浩然《除夜有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元稹《除夜》)。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除夕夜读除夕诗,新春日话新春事。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