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0-03】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3-0068-03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良好生态体系,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市场力量形成高效产业链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化是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运行效率。

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最初的文化企业多是由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运作机制基本上是执行计划体制下的行政指令。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文化企业转型发展,着力发挥市场作用,广泛运用并购重组、基金投资等市场化手段,推动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打通内容创作、制作发行、市场推广等产业环节。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作生产环节向产业链前端挖掘价值深度,增强内容生产的原创能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推动知识产权运用、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向产业链后端拓展附加值广度,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博文创产品,提升北京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首都文化产业的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2019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北京将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充分发挥设计、影视、演艺、音乐、网络游戏、旅游、艺术品交易、会展等重点领域的资源优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增强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聚焦价值创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迈向产业链高端,积极构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数字文化产业为中坚的产业格局,打造与大国首都地位相称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完善产业生态形成企业联动格局

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大型文化企业发挥龙头作用,也需要中小企业发挥灵活创新作用,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北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台1+N+X政策体系,其中“1”是指2018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N”是指在具体行业和领域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撑《意见》的落地实施;“X”是指各区出台的更为细化的举措和意见。北京的文化产业生态中,既有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也有众多创新活力强、运行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既有中央在京文化企业,也有市属大型文化企业,还有民营独角兽企业。在政策体系的推动下,大中小企业生产协作、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联动发展格局。根据数据,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有文化市场主体32.8万户,占全国的15.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00户,文化娱乐类独角兽企业数量9家,占全国的50%。

北京将继续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实施“十百千”文化企业培育工程,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逐步培育出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和一大批骨干文化企业。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引进文化领军企业落户北京,提升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研究制定精准扶持政策,建立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文化产业园区、文创空间的孵化服务功能,引导和帮助中小微文化企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推进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

打造产业集群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共同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对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为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北京积极探索推动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文化气息浓、租金成本低的空间,推动各类文化企业集群发展。在798、朗园、莱锦等产业园前期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调研论证,北京先后出台《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以及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细化设计了一整套从项目申请、立项、规划到施工、验收、登记注册等在内的流程规范,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已经转型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老旧厂房园区共有109个,占地面积共601万平方米。此外,还有26个占地面积共计138万平方米的老旧厂房正在转型改造当中。

北京将坚持主导产业鲜明、公共服务齐全、管理机制健全的发展方向,大力建设定位清晰、功能突出、辐射力广、带动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优质发展、效益突出、创新活跃的示范园区,着力推动文化街区、创意工作室等各类具有活力的文化空间蓬勃发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体系。根据北京各区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核心区重点打造传统文化衍生业态,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重点打造文创特色小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生态涵养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打破企业发展瓶颈

在文化产业中,小微企业占据绝大多数,而且基本上都是轻资产,在传统金融体系下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经过不断探索,北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形成了对小微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优质文化企业的完整金融支持政策闭环系统。针对小微企业房租成本高的特点,推出“房租通”政策,为小微初创文化企业提供不高于30%的房租支持;针对成长型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推出“投贷奖”政策,为企业提供贴息、贴保等政策支持;针对优质文化企业希望上市直接融资的需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上市企业培育基地,为企业上市提供政策咨询和辅导。“投贷奖”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政策实施以来,已经支持了2000多家文化企业,支持金额累计超过12亿元,拉动社会资本超过1000亿元;贷款贴息政策将企业利息成本从5.4%降至3.7%,降幅超过30%。

北京将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推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等,发展北京基金小镇,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同时,出台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符合北京文化企业特点和需求的文化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重点文化项目、重点文化工程和重点文创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上市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

推进文化消费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京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放惠民文化消费劵等有效培育市民文化消费习惯,激发文化消费市场活力。在积极培育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同时,北京还借助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平台,大力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北京将持续提升惠民文化消费季的策划水平,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逐步形成多渠道、广覆盖、立体化的文化消费格局,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实现既“惠民”又“惠企”,真正做到市民叫好、市场看好。继续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和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等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园区共建、平台共用、消费共享、要素共通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展示体验、交流推广、交易交割、孵化培育、融资投资与仓储物流等国际化服务,打造全球文化产品展示、交流和交易中心。加快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为海关高信用企业,进一步简化文化出口审批事项和通关手续,提升文化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国内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知名展会和博览会,推出一批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首都文化魅力的文化精品。鼓励文化信息、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领域的优质文化企业在全球布局,不断推动国内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N].人民日报,2019-02-24.

[2]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作者简介:刘绍坚,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