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让“绿”成为城市推窗可见的鲜明底色

【地评线】京彩好评:让“绿”成为城市推窗可见的鲜明底色

2020年的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水源、空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依然复杂,面对环境治理、文明发展、生态宜居等现实挑战,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最优解”,蕴含着让地球更美丽、让城市更美好的共同愿景。

环境就是民生,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兑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郑重承诺,是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一次大考。城市治理让居民从户户紧闭到推窗可见的“绿”,对环境美、生活美、健康美的不懈追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成为绿色化生态城市建设互学互鉴、共生共荣的优质素材。

管绿,让“环境美”成为生态治理的根本追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统筹一体化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是因其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等特点而形成的治理理念和自觉行动。环境治理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挑战,也是增绿植绿的重要前提。要筑牢法治、德治、自治一体化“生态屏障”,聚力“三治一增”,以优化环境容量、规范发展方式为导向,科学化、系统化开展治污减排、清尘降噪等重点工作。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从“管、用”结合入手力求标本兼治,积极探索从环境治理攻坚期转化成原生态加速期,切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全领域、全过程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强化管理责任、监督考核、攻坚整治,推进区域生态治理体系“先导区”,对包干落实、管理监测不到位的,对生态环境和各项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要严格追责、终身追责。

增绿,让“生活美”成为生态价值的持久优势。近些年我国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常规“动作”让“绿”实实在在增起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局限于此,生态整治集约化、资源整合智能化、生活供给定制化已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从重复利用、回收利用、新能源替代产品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为解决实际生活中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承载突出矛盾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物流生态圈从解决包装利用、填埋或焚烧入手,为降低环保压力,永续发展开辟空间作出应有贡献,力求形成实实在在的“绿色圈”。从页岩气到可燃冰,为有效解决成本高、周期性长、见效慢的生态价值链共性问题,我国在非常规能源开发上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不论是肉眼可见的“绿”,还是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绿”,都让群众生活变得更智能、更美好。

护绿,让“健康美”成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底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是对“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的全民呼唤,彰显了亲近自然、健康生活的执着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道路,把“护绿”一以贯之落实到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中。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作为不可逾越的保护红线,才能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近年来,垃圾分类多地试点先行,各地划分区域优势,鼓励引导养成分类习惯,为健康生活提供战略需求和资源储备。“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给生态文明发展的“必修课”,要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让“健康美”成为生态文明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

绿满春城,美美与共。让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时刻把管绿、增绿、护绿落实落细落小,共同谱写“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美好篇章,携手追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幸福。(责编:张慕琪;校对:赵一頔)

作者单位:中共淮南市大通区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