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找出扶贫对象

精准找出扶贫对象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全面准确深刻地厘清“精准”的逻辑,把握“精准”的内涵,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唯有精准才能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才能分出轻重缓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

精准找出扶贫对象,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合理定标准。我国在1985年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标准线,并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逐年更新。这种完全以收入来确定贫困人口的方式,如今应予以修正。收入是流量,财产是存量,消费是变量,仅以收入论贫困,有失公平、公正。有些人即使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但财富占有较多,就不应归为穷人;有些人即使收入较高,但基本生活或特殊消费更高,“上学钱挤占了买米钱”“看病钱挤占了买菜钱”,温饱反而成为问题,这类人也应归为穷人。

二是科学定规模。国际上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恩格尔系数法、数学模型法、基本需求法和比例法。不管根据哪种方法,大部分国家的扶贫规模都在总人口的10%以上。我们应正视,一些地区的发达和一些人的富有确实掩盖了广大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贫穷。“张村有个张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张百万”,只有正视现实,才能破除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政治攻击。尤其是在贫富差距已逼近社会容忍极限且仍处于“穷降富升”的情势下,只有真正做到对国情不回避,才能引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才能确保在资源配置和政策设计上真正向贫困群体和贫困区域倾斜。

三是民主定对象。瞄准扶贫对象一直是个悬在半空中晃荡的问题,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一是“线”乱。2008年以前,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划分有三条线:绝对贫困线、低收入线和低保线。2008年以后,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线合二为一,但仍分为贫困线和低保线。二是“头”多。贫困人口由扶贫部门管,低保人口由民政部门管,贫困残疾人由残联管,对外公布的数字则出自统计部门,几个版本的数字各不相同,相互矛盾。三是“变”快。贫困标准过低决定了贫困人口呈现大进大出的状态,贫困人口的数字一年一调整,而低保的数字通常一季度一调整。四是“定”难。例如,张三的收入是2300元,李四的收入是2301元,只差1元,前者即可享受扶贫政策,后者则不可。

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对当前的制度设计作出调整。首先,应通过科学监测确定扶贫规模。也可以不统一划线,按照占总人口8%至15%的比例,由各县(市、区)根据财力状况等因素,自定扶贫标准和扶贫规模,然后分解到乡、到村。其次,应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有利条件,根据模糊学原理,以村为单位,采取农户申请、村民评议、村组织审核、乡镇审批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具体扶贫对象。总之,瞄准对象应采取的措施是“贫困监测出规模,民主评议出对象”。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