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下马”有多高

常思“下马”有多高

当年,罗荣桓元帅曾告诫一些高高在上、搞特殊化的领导和机关干部:“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多高。”这一谆谆告诫,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仍有深刻的警示教育作用。

常思“下马”有多高,就要常思怎么对待组织。陈毅元帅有言,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组织之于干部,犹如阳光、雨露、沃土之于草木。任何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除了个人勤奋努力,更重要的是靠组织培养。组织的关怀是干部前进的动力,没有组织给舞台,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也无法施展。组织把你放到领导岗位上,既是信任,更是期待,每名党员领导干部理应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放到事业上,自觉忠于职守,自觉挑起担子,自觉担起责任,困难前面不回避,遇到矛盾不上交,以优异成绩回报组织、回报社会。

常思“下马”有多高,就要常想怎么对待群众。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永远是小学生。“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多到群众中“接地气”“学本领”,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自高必危,自满必溢”。如果“上马”之后角色错位,淡忘宗旨,打官腔、摆官架、耍官威,最终会被群众唾弃。当年,彭德怀视察连队时坚持不坐靠背椅,同战士们一起坐矮板凳。他说:“那些坐在很高很高的板凳上的人,看不到士兵了。”党的各级干部在群众拥护中被“扶上马”,就应该把群众放在心上,忧群众之忧,乐群众之乐,急群众之急,想群众之需,真心做群众的公仆。

常思“下马”有多高,就要常思怎么对待自己。“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希腊神庙上的箴言。我们的先贤也曾讲过,“人贵有自知之明”“智,不在于知人,而在于自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都告诉我们,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是比较困难的。当官久了,很容易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迷失自我。对此,陈云曾指出:“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正确估价自己、清醒看待自己。“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要知道,自己也从百姓来;要清楚,自己高度是多少。经常审视自己,不断检身正己,这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方法。明朝尚书杨鼎以“十思”为座右铭,常常检视自己的德行。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的革命前辈谢觉哉,经常“跟自己打官司”,不断反思个人的言行。这种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是少犯错误、成就人生的关键所在。

常思“下马”有多高,就要常思怎么对待权力。有人说,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北宋政治家寇准所作《六悔铭》,第一条便是“官行私曲,失时悔”,告诫为官者小心手中权力,使用不当则后悔莫及。领导干部官位越高,权力就越大,责任也就越重,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时刻保持“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轿夫湿鞋,不复顾惜”的敬畏,时刻保持“官高而忧,官高而惧”的清醒,自觉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一些干部不懂得如何使用手中权力,说到底还是忘记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忘记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忘记了“曾经走过的过去,为什么出发”。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