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并惠及大众

王宜: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并惠及大众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一次证明传承数千年的“岐黄之术”泽被天下、护佑中华。

王宜委员: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并惠及大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经过调研后,在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惠及大众》的提案。

王宜委员认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当代使命,就要让中医药非遗项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发挥好维护健康之效,进一步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让中医药文化非遗项目“活起来”。

由此,王宜委员就加强中医药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宣传与开发工作,提出建议:

一是加大中医药项目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比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的4批10类别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有137项,占9.99%,与中医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中国传统医药的方剂、疗法不下十万余种,而国家级非遗项目却只有百余项。中医药的传承断层问题导致很多中医项目没有得到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是加大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比例。

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068人,其中传统医药类别132人,占4.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所以传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很多中医诊疗技术需要长期学习并通过实践方能领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有兴趣并有使命感愿意传承的人逐渐减少。有些民间中医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实践中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尚未获得国家的认可,不利于技艺的传承。增加传承人数量,利于独特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

三是增加单一型项目在国家级名录中的比例。

在传统医药类非遗中,国家级名录多为复合型项目,省级、市级、县级名录则多为单一型项目,而省级、市级和县级名录升级为国家级名录较为困难。国家级传统医药非遗是按照包容性的标准进行申报和批准的,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多为呈碎片状的单一型项目,是国家级项目的分项或组成部分。单一型项目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是对申请者世代传承心血的肯定,也让许多民间中医药人获得了身份归属感。资金、政策、学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也是对培养传承人的鼓励。

四是增加“民间实用土方”“少数民族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欠发达地区,民间中医在守护当地人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绝技、中医药项目有独特疗效,但他们对非遗项目重视不够,也不清楚如何申报非遗项目,应该加大调研、宣传力度,充分发掘民间中医宝贵财富,防止失传,让传统医药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强有力的补充。

五是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

大力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向社会的普及。应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增值”,惠及更多百姓,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中医药治疗和保健方法成本更低,会大大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如果中医药项目得到大力推广普及,会起到减少甚至杜绝“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

六是加强民间中医普查工作,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医药项目。

有一些项目散在民间不被人知,有的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要继续做好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普查工作,建立高效机制,做到发现项目快速上报并及时做好保护措施。(李然 王光跃)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