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力量,是确保社会安定的关键力量,事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北京小微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结构优、动能新、质量高、潜力足的特点,企业的活力、创新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但在经济体制升级、转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企业发展也面临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发展困局。
一、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连续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三箭齐发”,打“组合拳”,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北京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纾困的专项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首都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北京号召,高度重视支持和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市属商业银行坚持“服务专业化、业务品牌化、经营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目标,持续完善“总行—分行—支行”三级服务体系,采取配置专门信贷资源、缩短企业融资链条、降低消费企业融资成本等一整套政策措施,扶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华夏银行始终坚持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作为战略重点,连续10年完成监管指标。截至2019年底,华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信贷余额近4000亿元,其中有业务往来的小微客户近5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万亿元。
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金融资源与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很不匹配,金融服务与企业需求、期望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受经济持续下行和不良率攀升的影响,倒逼商业银行增加高收益率和低风险的贷款。银行对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的小微企业贷款比较慎重,有“惜贷”现象。
融资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呈现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特征。从直接融资渠道看,尽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融资渠道和工具不断丰富,但融资门槛相对小微企业仍然较高,能够上市、发债的小微企业更是极少数。市场化配套体系不健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不明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各类涉企信息分散,金融机构很难直接、低成本获得小微企业纳税、依法经营、订单交易等真实信息,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担保体系建设不健全,担保机构的担保条件较高,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难度。政策支持的系统性不够,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类政策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的体制性问题,碎片化扶持以及缺乏绩效考核评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疏通渠道为小微企业“解渴”“输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的天职。金融机构和小微民营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同舟共济、同兴共荣的命运共同体。针对小微企业最急最忧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破除障碍、疏通渠道,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这既需要窗口指导、定向降准、减免税费等短期激励政策引导,又需要着眼长远,通过深化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坚持精准施策,要充分认识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小微企业面临的短期和长期问题,采取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协同发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在不同层次、环节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几家抬”的合力,共同营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应联动协作,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推小微企业实现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着力建立差别化监管和内部激励机制,促进服务小微企业更有力。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克服金融机构“晴天送伞,下雨收伞”等现象,解决不敢贷、不愿贷和不能贷的问题。通过安排专项激励费用、绩效考核倾斜等方式,对发展普惠金融的机构予以激励。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普惠金融不良贷款容忍度,优化数信尽职免责办法,让基层信贷人员放下思想包袱,形成愿贷、敢贷的良好氛围。目前,多家金融机构通过实施独立的机构设置、信贷计划、资本计量、风险政策、授信审批、拨备核销和激励考核等专项机制,不断加大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着力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服务小微企业更多元。小微企业最需要的是资本金注入,要补齐直接融资短板,拓宽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北京小微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机制,持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社会带动和放大效应,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支持。推动和引导小微企业进行债券融资,支持发行创业投资类企业债券。鼓励市属金融机构立足“金融服务的资源整合者”,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理财等多种金融资源和融资方式,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着力推进金融创新,促进服务小微企业更贴心。科技企业和文创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是北京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引导金融机构针对轻资本、轻资产的科技和文创行业的小微企业,创新专属金融产品服务,在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和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领域,从产品、服务、渠道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满足小微企业的多层次需求。目前,市属商业银行均成立专门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不断加强产品创新。
着力发展金融科技,促进服务小微企业更高效。顺应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探索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的小微企业组合金融体系。重点围绕科技型小微企业,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大数据信息共享与信用评价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担保征信模式,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科技类服务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18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积极推行金融科技战略,与第三方企业、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小微企业可随时随地在线申请融资,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服务小微企业更精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补贴类型。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税收减免政策。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和创新发展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