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百年南苑 问鼎苍穹

【2020-08】百年南苑 问鼎苍穹

从昔日的皇家苑囿,到首都南中轴延长线的重要坐标,近现代以来南苑地区功能经历了重要转型。

民国时期,南苑地区成为中国探索航空事业的先行者,南苑机场、航空学校以及飞机修理厂的先后设立,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以后,火箭院的落户带动南苑成长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摇篮。按照北京城市新规划设计,南中轴地区将是首都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南苑深厚的工业发展基础,则将为南城发展之轴注入核心动力。

南苑机场:中国第一座机场

19世纪末,随着飞机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发展航空业的重要性。1910年,清政府决定在南苑择地建造机场,并修建了简易跑道,作为筹备航空事业的基地。1913年,南苑机场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据《民主报》记载,“前在法国购买之飞艇十六只,昨已运送到京”,不日将在南苑进行练习。当年7月,在南苑机场进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飞机展示和飞行表演,负责执飞的南苑航校中外教官驾驶着6架崭新的法国制造高德隆型双翼教练机翱翔在空中,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1919年3月,筹办航空事宜处成立,并购买英法等国爱佛罗、高德隆、道济等型号飞机100多架,用以发展民用航空事业。从1920年开始,南苑机场相继开通多条航线,包括北京至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等。1920年4月24日,第一条民用航线北京至天津试航,5月8日正式通航。1921年,航空署开通北京到济南航线,南苑机场的航路里程迅速增加。为了宣传空中航线,南苑机场曾多次举办飞机游览会,并向社会发售票券。据1921年4月3日《新社会报》报道:“赴南苑参观者甚多,东西洋人并有带照相机前去拍照者。”当时派出一架飞机,“其由南苑飞到北京三次”,购票乘机游客均“鼓勇高升,并无胆怯之色”。1926年,南苑机场因“京中飞机停置场所不敷应用”,又对机场进行了扩建。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苑机场主要作为军用设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飞行中队在此成立。此后,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管理处的中国航空联运公司成立,并在南苑机场投入运营。2005年,上海航空公司旗下的中国联合航空恢复开航,南苑机场从军用机场转变为军民两用机场。2019年9月25日,中国联合航空最后一架位于南苑机场的调机飞机于22∶40起飞,标志着南苑机场正式谢幕。

南苑航校:中国第一所航校

1913年春,北洋政府决定开办航空学校并训练飞行人员。随后,财政部拨款从法国专门聘请了飞行教官和负责修理的技师,并购入飞机和其他器材,在北京南部的南苑地区开设了中国第一所专门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自行培养飞行员的第一所学校,此后又先后更名为航空教练所和国立北平南苑航空学校。

南苑航校聘任的中国籍教官,大多是晚清派遣赴英、法、美、日等国学习先进的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的留学生。他们回国之后,成为中国第一批航空事业建设的主要骨干。厉汝燕是晚清第一个经政府批准到国外学习飞行的留学生,1911年毕业之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成为中国最早取得飞行执照的飞行员。学业完成之后,他在奥地利选购了两架鸽子式单翼飞机回国。留法官费生秦国镛是我国最早的航空学校创办人,被称为中国航空第一人。1911年秦国镛回国时,带回一架高德隆型单翼教练机。另外,潘世忠、鲍丙辰和姚锡九等人都曾是南苑航校的重要教员,特别是在外籍教官离华之后,学员飞行训练基本都由他们教授。

在那个时期,南苑航校所使用的法国教练机载油有限、时速较慢,因此长途飞行十分受限。即便如此,1914年,南苑航校飞行主任教官厉汝燕以及校长秦国镛、学生章斌还是各自驾驶一架飞机,从南苑起飞,绕保定、涿州等地后返回。这是一次成功的长途飞行,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南苑航校的飞行技术已达专业娴熟之水平。据1920年12月22日《新华日报》报道:“欧战以后,航空一术愈非等闲,因之各国国力扩充,大有急不容缓之势。我国以世界潮流所趋,仅有南苑航空学校。今已扩充为航空处,由外洋购来飞机多架,每日学员练习驾飞之术,颇有进步。”

最能体现南苑航校飞行技术水平高超的是,即便在气象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航校的飞行员依然能够正常起落。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昨日下午一时许值大风狂飞之际,有二架飞机由南苑飞起盘舞空中,人民闻声仰观,莫不忻羡胆量。至六时许绕京城一周,实为吾国航空界放一异彩。”

后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日趋复杂,南苑航校的发展也一度陷入困境,不仅外国飞机器材不能及时运入,外籍飞行教官也纷纷离华返国。 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1928年,南苑航校最终被迫关闭。

在珍贵的15年发展历程中,南苑航校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截至1917年冬天,第一、二期有83名学员拿到毕业证,他们是中国自行培养的首批航空人才;1923年第三期和1925年第四期又分别有39名和37名学员顺利毕业。南苑航校培养的150余名飞行员,在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苑飞机修理厂:从维修到研制

南苑飞机修理厂的成立,是近代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成就。1910年9月,留学日本的刘佐成、李宝焌学成回国,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创建飞机修造厂,主要负责飞机的保养与维修。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官办航空的开端,也是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的前身。

从飞机的维修到研制,是南苑修理厂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1913年10月,机械教官潘世忠在南苑操场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行器滑行升空,高度达到1500米;1914年又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架双翼飞机,该机采用推进式螺旋桨,并采用汉阳兵工厂仿制的法国“格莱姆”80马力发动机,机身标有“1”字标号,机头处装有一挺机关枪,因此被称为“枪车”。南苑航校担任飞行教官的厉汝燕,还曾制造出一架水上飞机。潘世忠、厉汝燕等人在飞机制造领域的尝试,意味着中国在航空领域开始进入创造阶段。1916年天津《益世报》载,“南苑扩充飞机场”,在“南苑五里甸地方建筑飞机队兵工厂”,同时“又将航空学校大加扩充”,用以“自行制造飞机”。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苑飞机修理厂更名为南苑航空修理工厂。1952年,南苑飞机修理厂归属于新成立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主要担任修理米格喷气式飞机的任务,并于1957年6月改名国营京都机械厂。同年11 月,南苑飞机修理厂首次承担乌米格-15高级喷气教练机的制造任务。在当时缺少图纸等各种不利条件下,修理厂工程师采用自学、自研等方式对飞机进行了成功的改装、设计工作,制造出一架具备更多优势的乌米格-15飞机。此后,京都机械厂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又自行设计出一架多用途轻型运输机并试飞成功,被命名为“首都一号”。

从简单的零件修理,到实现飞机改造,再到运输机的成功研制,南苑飞机修理厂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火箭院: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被誉为中国航天发祥地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落户南苑,这里也成为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生产基地。自1957年成立以来,火箭院功勋卓著: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并将“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

1957年11月,为发展我国导弹和火箭技术,国防部五院决定在原有10个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两个分院。其中一分院即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具体负责导弹、火箭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研制工作。随后,周恩来总理签发任命通知,由中国著名科学家、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兼任一分院院长。自1958年7月16日—8月8日,一分院从临时驻地长辛店分两批入驻南苑。1959年2月,为加强一分院的研制能力,国防部决定将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划归一分院,自此标志着一分院不仅具备设计能力,还拥有了试制生产能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火箭院在中国航天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行制造的首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导弹(“1059”)由火箭院抓总研制,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的重要转折。1970年火箭院研制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重达173千克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由此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90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意味着中国“长征”运载火箭正式进入国际卫星商用发射市场。

迄今为止,火箭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发射300余次,标志着中国自主进入外太空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世纪80年代,火箭院走上军民结合的转型道路。1992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式对外挂牌,火箭院跨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近年来,火箭院的产品覆盖了结构、材料、电气、通信、环境、测量及试验等多个专业门类,在航天大型复杂系统集成及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

回首百年来的南苑工业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工业兴、国家兴,工业强、国家强的历史规律。从第一座机场、第一所航空学校和飞机修理厂的相继落户,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入驻,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成为了南苑地区工业发展的逻辑主线。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设计,新时期的南苑不仅将成为北京城市的生态之轴和文化之轴,还将成为承载首都功能建设的发展之轴。拥有雄厚航空航天工业基础的南苑,必将为未来北京南城的发展插上强劲有力的腾飞之翼。

(作者简介:高福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