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 迎小康 北京农业丰收的科技故事

庆丰收 迎小康 北京农业丰收的科技故事

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百蔬园”里的两株番茄树迅速变身“网红”,上万颗小番茄如红灯笼般悬挂枝头,喜气洋洋;大兴区长子营镇李家务村面积1000亩的养殖基地里,锦鲤畅游,先进的水循环系统让养殖摘掉了高耗水的“帽子”;顺义绿嘟嘟农庄,北京油鸡悠然地在草地上散步,周围的白杨树和绿色的草地交相辉映,一幅幅自然生态的丰收画卷有序展开……这些都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精彩缩影。

北京市依托首都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转化应用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多功能开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率先开展“产、学、研、用”机制创新,2009年就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启动组建了果类蔬菜、食用菌、西甜瓜、奶牛和观赏鱼等10个优势产业的创新团队,凝聚了首都323名科技骨干,深入京郊的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中。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北京农业生产的全链条都留下了深深的“科技”印记。

新品种培育创新,丰富着市民“菜篮子”品质和种类。多年来,北京市一直致力于“种业之都”建设,培育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北生1号”“北紫生2号”等生菜系列品种,率先实现了生菜早中晚熟配套、绿黄紫色相映、生食熟用皆备,深受京城消费者青睐,现已成为种植面积第一大蔬菜,在京津冀地区良种覆盖率已超过70%。“京科甜608”“农科糯336”“京科糯2000E”等甜糯玉米品种在京津冀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65%;“京颖”“京嘉”“京美10k”等西瓜品种,纤维含量明显降低,含糖量最高达到13.6%;“中农平5号”“中农3号”成为平菇主栽品种,中农平系列品种市场应用率达21%;“白雪公主”“京桃香”等草莓品种形成了红、橙红、淡绿、粉、白的彩色系列和早熟丰产的品种系列,丰富了采摘品种类型;自主培育的杂交鲟苗种“京龙一号”“京龙二号”在北京占有率95%,北京鲟鱼苗种产量在全国占比70%。

技术提质增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北京市建立了京郊番茄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北京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示范点的大番茄最高产量达每平米41公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展了荷斯坦奶牛高效繁育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在以首农集团为代表的7个示范场,泌乳牛305天年均单产超过11.5吨,群体单产水平及乳品质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研发叶菜采后处理包装技术,生菜产品损耗率由25%降至15%以下,产后保鲜期由5天提高到8天,鲜切蔬菜货架期延长3-5天。

发展生态绿色,保护着“碧水、蓝天和净土”。北京市加大农业节水、环境友好型和投入品减量替代技术的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年实现4种果类蔬菜高效用水2.1万余亩次,示范区年亩节水138方;绿色防控技术平均减少农药用量10%以上;水质净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观赏鱼示范区,亩平均节水46%,节药32%,农业污染物减排13%以上。

管理精准智能,为农业管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物联牧场”在部分家禽企业落地,饲养管理全程、远程智能调控管理,以存栏5万只的蛋鸡场为例,年可提高经济效益20万元;北京北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全产业链信息化,生产管理更标准化、订单处理更高效、科技服务线上走、排产生产更科学;北京市大型连栋温室蔬菜工厂化生产有了智能化控制,水肥、环境控制等环节实现大数据管理。

科技,引领着京郊农业一步步走向现代化。每一项农业科技创新,都饱含着科创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每一年喜庆丰收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动人的科技故事——

一株番茄万颗果

传统印象中,番茄矮矮地“蹲”在土里,只能弯腰去摘。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两株向天空“攀爬”的番茄树,打破了这一印象。两株番茄树覆盖了2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世园会期间,总共能结出1万多个果实。

“这里面应用了许多现代农业技术,水培育苗、营养液智能管理、环境智能调控、熊蜂授粉、留杈留果、植株调整、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集成了番茄树水培生产技术体系。”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新旭介绍。

种好番茄树,一定要为番茄树创造适宜生长的条件,要有专门的生产设施和培育方式,例如补光系统和无土栽培系统。补光系统保证番茄树需要增加光照时,可以进行人工补光;无土栽培系统采用水培形式。“这两株番茄都生长在两平方米的栽培槽里,深度是10厘米。里面营养液的温度、营养值和酸碱度都是精准调控的,通过这种精致的‘营养配餐’,来支持番茄树的生长。”李新旭说。

番茄树适合种植的场所很多,因为需求不同,栽培场地不同,技术和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生产温室、观光型温室、农业园区等,只要具备相应的设施,都可以种植,甚至是居民家的阳台,只要保证适合温度和水肥供应就可以了。

番茄树的最大价值是既可以生产,又可以作为景观进行观赏,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与传统番茄种植方式相比,虽然栽培设施和养护等成本有所提高,但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栽培方式,在蔬菜工厂化生产中推广前景非常好。李新旭介绍,目前这种番茄无土栽培在北京郊区已经推广了2000多亩。

鲜食玉米丰餐桌

2015年起,房山区窦店镇下坡店村刘海东开始种植鲜食玉米,他以前不了解鲜食玉米的特点,且种植品种老旧,技术落后,加之玉米受草害和虫害的影响,造成鲜食玉米口感较差,产量低,收支严重不平衡,陷入亏损状态。“2016年,我改种两茬鲜食玉米,情况有所好转,但跟预期仍然差很多,于是我听从技术人员的建议,决定科学种地,科学管理。”刘海东说。

2017年,刘海东对种植品种更新换代,选种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培育的“农科糯336”“农科玉368”等优新品种,并邀请鲜食玉米专家,重新规划种植模式。

在市、区等多位专家的指导下,刘海东改变以往普通的两茬栽培模式,采取错期播种。通过育苗移栽的方式,最早2月中下旬育苗,3月中旬露地覆膜移栽,使鲜食玉米上市时间提早到6月中旬,比鲜食玉米集中上市时间提前20天左右。早春播种时,采用覆膜播种,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进行分期播种,6月下旬到7月上旬采收。其中,晚播可延迟到7月中旬,上市时间可持续到10月底,比鲜食玉米集中上市时间延后半个月。

“通过一系列的规划,避开集中上市期,还能实现鲜穗持续供应时间达130天以上。”刘海东介绍,经测算,改良后土地平均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纯获利4000元/亩,比之前的亏损状态,有了质的飞跃。2018年,刘海东又组织“海东源生态农场”,面积110多亩,主要种植鲜食玉米。每到10月,开始接待亲子采摘活动和亲子农事体验,综合销售收入又提高了20%。

据了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自1997年开始鲜食玉米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经20余年不断攻坚克难,选育并通过审定以“京科糯2000”为代表的鲜食玉米品种41个,累计推广达到1亿亩以上。其中,“京科甜608”“京科甜126”等高端鲜食玉米品种的推广,打破了国际巨头对我国甜玉米的垄断。

生态养鸡更营养

一个多月前,“北京油鸡”正式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这是继“北京鸭”之后,北京的第二个畜禽类地理标志产品。

在北京顺义区的北京绿多乐农业有限公司绿嘟嘟农庄里,经常能看到北京油鸡悠然地在草地上散步的场景。白杨树郁郁葱葱,草地延伸至远处,铺开了一幅自然生态的画卷。“养殖场多年来打造了‘林-草-鸡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北京绿多乐农业有限公司鲁凤岐说。

林下经济是这些年农业领域的热词,“一片土地两份钱”是现代化农业的美好愿景。但同时,林下经济需要的技术支持也比普通种养植要高要多。走进绿多乐的北京油鸡养殖场,可以看到养殖场自主设计的成本较低、生态感强的第一代简易鸡舍,以及相继开发的第二代“别墅”式放养鸡舍、标准化的第三代林下放养鸡舍。林下生态养鸡实行分区轮流放养,公鸡母鸡分开,养殖密度每亩不超过120只,采用基地生产的蔬菜、百日虫和粮食饲喂,鸡肉和鸡蛋的营养成分含量高,食用风味好,逐渐吸引形成了2000个相对固定的会员客户,经济效益可观。

鲁凤岐介绍,“坚持‘改善动物福利、提升蛋禽品质、回归自然生态’的原则,我们一直在进行技术的更新,让林下经济走的更科学、健康。2017年,我们在英国伦敦荣获世界福利养殖五星级(最高)金鸡奖和五星级(最高)金蛋奖。”2019年,在北京市家禽创新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养殖场又自主设计了一套鸡蛋分级、清洁设备,有效提升了鸡蛋的外在品质。

给奶牛当好“保姆”

昌平沙河的奶牛养殖场里,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昌平综合试验站的技术人员正在观察奶牛生长情况,并向养殖场工作人员解释新技术。“现在,养殖户有了技术上的问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奶牛团队。”昌平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天坤介绍,他们只是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中其中一个小队伍,试验站面向昌平地区的奶牛场,为奶牛当好“贴身保姆”。

奶牛养殖一点也不简单。传统养殖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利润下降,一家普通养殖场很难承受奶牛疾病的侵扰和市场价格的波动,一些养殖户逐步退出了奶牛业,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普及高效集约化的养殖方式迫在眉睫。2012年,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组建,成了奶牛养殖技术的“领路人”。

“我们以综合试验站的形式进驻到各个养殖区,通过调研、沟通、推广,为奶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王天坤说。这些年,昌平综合试验站面向辖区5个牛场4500头奶牛开展了奶牛精准选配技术,集成奶牛DHI、基因检测、人工授精等技术大大提升了奶牛繁育水平;推广疫病防控和疾病快速诊断与预警技术,常见病发生率明显下降,牛群淘汰率下降2个百分点;依托团队开展乳房炎防治新技术、青贮品质提升技术、奶牛精细化养殖技术、褪黑素无抗针剂技术、药残及常见病快速检测技术、酵素除虫除味技术等30多项技术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在奶牛存栏下降的大背景下,奶牛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单产达到10吨以上,近三年增加2.7吨,乳品质显著提升,平均乳脂率3.97%,提高了0.18个百分点;乳蛋白率3.43%,提高了0.19个百分点。

锦鲤“纹身”中国风

大兴区的老百姓说起长子营镇李家务村,首先想到的就是“锦鲤”。2016年开始,90后的小伙子伍仕弘建起了北京雅仕锦鲤养殖技术有限公司,从30多条日本锦鲤养起,在京郊打响了招牌,销售范围覆盖华北、东北地区。

锦鲤是鱼中的贵族,作为观赏鱼类,在广东地区市场氛围很好,但北方养殖就略显逊色,繁育、养殖都是横在养殖路上的难题。初涉锦鲤养殖,伍仕弘也曾遭遇技术难题,损失严重。公司成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观赏鱼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大兴综合试验站后,重点示范团队岗位专家应用家系选育、雌核发育、杂交选育等高科技培育出了具有中华鲤文化特色的锦鲤品系,并通过专用饲料研发、中草药及菌蜕疫苗研发等综合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锦鲤品质,近五年在全国性锦鲤、若鲤大赛中荣获多项冠军,在国内的影响不断增加,为公司在锦鲤市场赢得了口碑。中国有上千年的养鲤文化史,但无论是锦鲤的品质还是规模,与国际同类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中华鲤文化特色的锦鲤品系出现,为突破这一难题,迈出了坚实一步。

大兴综合试验站不仅注重育种、养殖技术,还摒弃了过去粗放型养鲤模式,采用北京市观赏鱼创新团队研发中心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规范》(DB11/T 1663),对锦鲤养殖工厂化温室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工厂化循环池效益约为25元/平方米,年均节水率为70%以上。

此外,观赏锦鲤及配套养殖技术还可延伸应用至城市景观美化、水域污染治理,对城市景观效果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