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黄河流域节水大合唱

奏响黄河流域节水大合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水是生态文明之基。黄河以仅占全国2%的水资源总量,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看,黄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流域,2018年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问题的症结在于用水总量大且用水方式仍然粗放。其中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19%,超全国平均水平;用水效率总体不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用水方面,2018年黄河流域用水量185.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62%,总量逐步下降但效率仍有提升空间。生活用水方面,用水总量持续上升且首次超过工业用水,已成为地区用水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实践中如何精打细算,用好黄河水?笔者认为,必须奏响黄河流域节水大合唱,农业、工业和生活的用水工作必须以落实“节水优先”的要求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系统治理,推进黄河全流域大治理。黄河流域涉及面积广大,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各不相同,上中下游的治理方法不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要有所侧重和取舍。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要做好跨地区、跨行业之间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增加有效供给,让水资源流向效益高的地方。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水资源利用工作全面推进。因此,实际节水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花大功夫下大力气进行全流域的大治理,解决黄河流域各地水量时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

具体而言,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的国家公园为重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一批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加强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中游要做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河套平原、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沿岸能源、化工企业要减少污染,让黄河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河”。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积极发展节水产业,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流域内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和河道滩区,可以将人口转移到条件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减少生态脆弱区的人为干扰,也可以提高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

二是在做好节流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到“开源”。黄河流域水资源十分缺乏,要想让水资源节约工作出实效,首先要做好“总量控制”。守好“水生态红线”这条生命线,将未来社会各类发展规划与水资源环境相适应。重点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将节水作为各地区项目审批的决定性条件,对高耗水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

同时,推动各地区探索合理的再生水利用途径,开展西部地区苦咸水、高氟水等非常规水的淡化、改良工程。积极探索水权交易试点,搭建交易平台,盘活全流域内的水资源。“十四五”期间要集中开工建设一批节水供水特大工程,切实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并满足流域人民的正常需要和诉求。

三是建立监管机制,推动“节水优先”落地见效。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把“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要求落实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过程中。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批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监管队伍,进行严格的取用水监督管理,健全监测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尽快实现流域内监测全覆盖。

有关部门要加强跨地区、跨流域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同执法,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获取第一手的情况。把严格监管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节水优先”落地见效。对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根据需求进行合理分配,一旦确定用途后严禁挪作他用。对纳入取水管理的用水,要通过抽查、暗访等多种方式进行监督。对于超过分配用水指标的增量用水,要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得到审批后才能取用水源。对于未经审批私自取用的现象,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发现一起就整改一起。政府部门要做到不能失位,确保每一滴水都得到合理利用,严格遏制不合理的用水行为。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