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马路”背后的系统治理课题

“多功能马路”背后的系统治理课题

西南二环滨水步道全部打通,沿线居民抬脚见绿;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道开通一年,收获千余“通勤铁粉”;朝阳CBD打造人性化慢行系统,疏导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随着北京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市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

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城市慢行系统可谓重要支撑。这些年,北京持续推进相关政策,不断打通“梗阻”、协调功能,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往城市道路设置“过于偏重机动车乃至挤压其他出行方式”的弊端,也适应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诉求。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底,北京将完成3200公里城市道路自行车道系统治理任务,建成9个慢行系统示范区。不断增多的“毛细血管”,改变着城市的发展形态,有市民感言:今天的北京,正在重新定义着马路。

重新定义马路,表面看是地块用途的“加减法”,深层看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治理课题。随着时代发展、城市更新,一条马路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需要兼顾的诉求也越来越复杂。有人想骑行到家,有人盼出门见绿,有人希望车畅其流,也有人呼吁能划出更多停车位。各有各的出发点,各有各的合理性,处理起来势必无法单向度或者一刀切。一些地方“路侧车位变道路、道路又变路侧车位”,这样的反复拉锯提醒我们,问题的最优解,往往不是某一群人的“100分”,而是多个群体的“90分”。换言之,只有求得整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才能让治理可持续、好推进。

求解系统治理课题,自然而然应拿出系统思维。尤其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常住人口两千多万,机动车保有量超600万辆,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但与此同时,城市空间是恒定的,道路、交通、绿地等公共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在一些区域还是稀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意味着优化治理必须兼顾统筹各方利益,方案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措施推进得更人性化一些。进一步看,这里的“系统”,不仅体现在空间层面,让各套运行系统相互协调,还应包括时间维度的考量,让当下与未来更好衔接。小到一条道路的规划管理,大到发展空间的战略留白,关照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可能聚合起更大的能量。

曲径通幽的杨梅竹斜街上,一座座经过复原的书局古香古色;灰墙青瓦的西总布胡同,新铺的马路平坦豁亮,口袋花园生机盎然……2020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榜单日前出炉。各条街巷各有风情,但“变美”的秘诀无一例外都是系统求解。耐下心来,大家共同寻找到最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案,得到的也将是最长效的、最受欢迎的治理图景。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