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共建逻辑与包容性绿色发展

生态共建逻辑与包容性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12-0029-04

包容性绿色发展是一种富含包容性元素的凸显人类社会在时间上延续的绿色发展,以及包涵绿色发展主题的凸显人类社会在空间上共存的包容性发展。它以绿色发展为手段和路向,同时又彰显绿色发展的包容性主旨和目的。以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引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建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空双维坐标昭示给我们的思路与方向。

生态共建的三大逻辑

自然逻辑——“同一个地球”。生态共建的逻辑,生发于“同一个地球”所昭示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主体关系之中。“同一个”具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含义。

“同一个地球”中的“一个”,意为唯一或独一。从科学史来看,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便是对地球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认识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及其自然界以及人类文明的态度和看法。自“日心说”代替“地心说”之后,地球仅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对太阳系的探索令人类不得不改变对所谓“普通行星”的看法:原来地球是一个与其他已知任何星体很不相同的、极其特殊的星体。地球既是生命诞生、活动的温床,又是生命活动的产物。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地球的环境条件是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为生命活动提供基本场所。而生命活动又促进或改变地球环境。研究证明,地球是一个“靠生命捕获、转移并储存太阳辐射能,靠生命活动来驱动地球表层的物质元素循环,靠生命过程来调节、控制并保持其远离天体物理学平衡的开放系统”。这并不是说,人类生命的存续可以任意而为。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地球资源被过度消耗,地球正面临江河失色、沙尘肆虐、洪水泛滥、气候变暖、物种消亡等严重的生态、生存危机。“人类不能在忽视自然、忽视地球的情况下发展其社会文明。人类的文化系统应当是在地球生态系统之中,文化演化(文明进步)应当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协调。”“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同一个地球”中的“同”字,讲的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人类各主体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态共建的逻辑,也就生发于这种关系之中。生态建设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地区的事情,是全体地球人共建共享的大事情。“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生态环境挑战面前,人类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理论逻辑——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生态共建的逻辑,蕴含于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中。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论断内涵十分深刻。

“人靠自然生活。”自然界具有先在性,正是这种先在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来说,他的一切历史进程是以生产物质活动为基础的,而其从事的实际活动、生产物质活动等,都是要以自然界为先在条件的。于是,作为在发生学意义上的自然界,则成为“第一个前提”的“前提”、“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条件”。

“人与自然的同一性。”马克思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自然”与“自然自身”的关系,甚至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理论,细致地阐述了自然界的演变、生物的进化和人的形成过程,指出:“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了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最后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正因为人与自然界具有同一性,是辩证的一体性关系、和谐统一关系,所以人们的社会实践理应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体发展。

“无机的身体”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关涉“有机的身体”的好坏。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们从中获取的生活资料的多寡、优劣,直接取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的“有机的身体”。自然界的“品质”愈好,我们可获得的生存资料就愈丰富,人的“有机的身体”即不论是脑力还是体力也就愈加发达。反之,所能获取的生活资料就愈贫乏和困难。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这个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运动规律,善待和爱护这个“无机的身体”。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实践逻辑——联合国的系列倡议及砥砺践行。生态共建的逻辑,彰显于联合国的系列倡议及砥砺践行之中。近几十年来,联合国出台一系列文件旨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谋划路径。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着重阐明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015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了17个大目标及相关的169个具体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全球议程。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行动,为未来15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生态共建的逻辑,理应也必须彰显于世界各国对联合国的系列倡议的砥砺践行之中。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内容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是造福人类和地球的行动清单。应该看到,尽管17项目标并非完全关涉全球生态问题,但几乎每一项都与全球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其中大多数目标都使用了修饰词“包容性”和“可持续”。既然是“契约”,世界各个国家理应坚定遵循;既然是“行动清单”,世界各个国家理应砥砺践行。

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拓展生态共建之路

倡导责任担当,反对推诿塞责。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突出意蕴,便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其共同的责任就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多年来,为了优化地球生态系统,联合国牵头召开会议、提出倡议、制定文件,设立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建之路,必须有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国的责任担当,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在绿色发展上的责任推诿,褒奖责无旁贷和勇于担当,建章立制保证各方责任的执行和对推诿行为的惩罚。发达国家尤其应当承担其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应着力推进本国绿色发展实践。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担当是,当下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共建的可操作路径,应该得到实质性的实施。

倡导天人合一,遏制资本逻辑。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自然、社会之间健康的、持续不断的物质变换构成了三者之间的循环发展、和谐进步。而一旦物质变换发生断裂,将会导致自然生态循环乃至社会发展的崩裂,于是生态危机或经济和社会危机便不可避免。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条件下劳动的异化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自然界这个人类“无机的身体”,使人与自然界原本的统一性被打破。他借用生物学的物质变换概念深刻地揭示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物质变换断裂现象,进而确认了生态问题与资本逻辑的内在相关性。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竞相扩大生产规模,无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资本逻辑支配下,近代工业化浪潮像雪崩一般地突破了一切界限,自然的界限也如同其他界限一样,不断地被摧毁,且“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资本逻辑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促使各种自然物都成了市场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市场化和商品化过程中越发地被集中到各种资本集团手中,用以满足自己或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需要,却让社会绝大多数人不得不承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建之路,必须遏制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物质变换”,使其尽可能地被限制在生态环境许可的合理范围内,不能任其恣意妄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提出和深入人心,将为人类寻找到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物质变换的两端,绿水青山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成为人们劳动的对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金山银山则是劳动的成果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健康的、持续不断的物质变换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循环发展、和谐进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两山”理论为包容性绿色发展提供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支撑,必须深入持久地贯彻执行,落地生根。

力推发展议程,反对消极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国际社会走向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非凡创举。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该议程对未来所提供的承诺和机会,将给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点亮一盏明灯。面对这样一个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宏伟计划,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必须积极而平衡地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坚定执行各项规定,承担各自国家的责任义务。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迈向零污染地球》指出: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受到了污染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主要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气候变化加剧了复合性的安全风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警示: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无疑的和不断增长的,倘不加以遏制,其对人类自身和地球生态系统必将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面对挑战,各国应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执行本国《发展议程》进行有效对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应对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风险的挑战,坚持不懈地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全球落实。坚决抵制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思潮的影响,倡导可持续的生态共建和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及全球行动,以应对人类环境问题。

(本文是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贡献研究”〈项目编号:19FKSB0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卷、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张昀.新自然观与人类文明[J].哲学研究,1991,(10).

(作者简介:田光锋,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梦哲,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讲师;李建忠,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