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经济全球化的划时代意义

中国理论网: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经济全球化的划时代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前途、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不仅正面回应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全球化”和“碎片化”等挑战,而且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实现划时代的转变。

一、从资本逻辑到人民逻辑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另一方面却是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资本逻辑驱动,以无限地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资本至上”使资本将一切视为自身增殖的手段,从而内在地产生了劳动与资本、人与自然、中心与边缘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当今世界体系发展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劳动的异化,正是资本逻辑内在的二元对立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扩张和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4]。唯有“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5],才能破解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这些思想正面回答了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终极问题,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整体利益为根本价值旨归,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逻辑。这对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依靠世界人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从“中心—边缘”到普惠包容

资本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通过国际分工和不平等的交换,经济剩余不断从“边缘”向“中心”转移,塑造出“中心—边缘”的等级体系,其结果就是财富和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和少数国家,众多南方国家和人民不仅没能实现追赶,反而因为资源被掠夺、环境被破坏,加重了两极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6]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经济领域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7]。为此,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包容性发展。与分裂对抗、你输我赢、封闭排他的零和逻辑不同,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8]。包容性发展超越了“中心—边缘”的二元结构,让世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9]“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10]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人民逻辑贯彻到底。这一逻辑破解了两极化的根源,突破了西方“中心—边缘”模式的局限,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向健康发展,是全球化理论的范式革新。

三、从全球赤字到可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二重性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一把双刃剑,既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能,也带来了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尤其是当世界经济下行时,各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对当今全球化的困境作出了精准剖析。“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11]这就是中国提出的“我们怎么办”的解决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并把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大全球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其中,以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正是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举措。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用实际行动化为巨大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等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为构建新型多边平台和治理秩序提供了范例;推动南南合作,设立亚投行等多个新型国际金融组织,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今日之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在互利共赢中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激发发展动能,并肩逐梦民族振兴。事实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释放了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消解着全球赤字,促使经济全球化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就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转型给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传统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了立足于人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划时代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社科社团主题学术研究项目“基于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批准号:20STA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杨,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3]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页。

[5]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6]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6日。

[7]《<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6日。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

[9]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10]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11]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