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立足于今天,新发展阶段已经有许多可以确定的特征,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已经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勇于开拓,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段话里明确提出了一个概念“新发展阶段”。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段话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了新发展阶段的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是相互配合的,它反映了党中央关于我国发展问题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判断。同时,这也是我国相关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遵循。

一、新发展阶段的文化目标

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是唯物辩证法的信仰者,所以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当前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把握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在这样的形势和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该如何发展,确实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的文化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我们未来十五年确定的远景目标,比较宏观,是个框架式的规划,因为在未来十几年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所以有一些纲领性的安排就可以了。

但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设计就要具体一些,因为,这是未来五年我国在文化领域要努力的方向。《建议》指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日常生活中我们表现出来的文明素质,也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力量的增长,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建议》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清晰、明确、详细的表达,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中央的一项战略安排。近两年来,这一工作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得到较为迅速的整体推进。在中央层面,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同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2018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专题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黄坤明指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2019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建设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拓展的一次会议。会议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从50家扩大到500家,标志着中心建设进入大范围推开、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在地方层面,全国多数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且运行起来,有的地方已经取得一些工作进展和成绩。全国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全面铺开,探索创新。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差异较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必须同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特别要与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相结合。一是继承当地传承较为长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既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遗存,也有革命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红色文化。二是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发展出来的各种成果:既有文明城市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新乡贤文化塑造的成果,也有科技进步、基层民主、社区治理的新成就。各地根据具体条件和不同情况都在探索创新符合自己特点的建设方式和发展路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创新开拓,如何再推进一步,如何再提升层次。

那么全国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探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呢?举个例子,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试点建设,推动实现阵地网络化、场所规范化、内容项目化、活动常态化,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传播新思想、唱响新时代、建设新生活的“主舞台”。

第一,阵地网络化。广州各试点单位正对标中央和省的要求,推进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书记”分别担任主任(所长、站长)和志愿服务总队长(队长、分队长),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农家书屋、纪念馆(博物馆)、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乡村学校少年宫、村民法治议事厅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立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和“实践驿站”,构建“一站多点”、区镇村三级联建的网络化阵地体系。

第二,场所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阵地要按照有场地、有布置、有队伍、有活动、有保障“五有”标准打造,统一设置实践中心(所、站)标识和管理制度、组织架构、活动计划、志愿服务队伍等内容。宣讲活动按照“6+N”(学一篇重要讲话、读一段传统经典、唱一首优秀歌曲、看一部视频短片、讲一个身边故事、作一次感想交流,N为特色活动)开展,把理论讲透、把故事讲好、把道理讲活。

第三,内容项目化。实施文明实践内容项目化,组织政策宣讲、故事会、电影展播、悦读茶座、乡风评议等接地气、聚人气的项目,使文明实践有承接载体。2018年9月,全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落户广州从化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启了广州十大名厨、国家级烹饪裁判评审员等粤菜大师“下乡”的传业授艺路。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探索样本。和一般的培训班不同,这里的学员大多是来自当地农庄、农家乐的乡厨,而负责传道授业的老师均为中国烹饪大师,其中包括9名广州十大名厨、2名广东省劳动模范,国家级烹饪裁判评审员占比2/3,还有从事烹饪行业30余年的名家大师、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每月1到2次的培训课,学员只需通过报名就能参与培训,没有报名条件限制,也不收取培训费用。粤菜师傅培训室与小镇的整体建设发展相融合,以传承和发展饮食文化为目标,全面提升从化乡村旅游品质。

第四,活动常态化。广州市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情况纳入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把学习宣讲、阵地打造、队伍建设等纳入文明创建标准,各实践中心、所、站每月发布活动预告,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还要注意四个问题。

其一,要警惕某些较为复杂的因素或多或少地混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我们党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极少数地方把与马克思主义异质的一些内容混入相关文件或工作,容易产生歧义。

其二,一些地方过早整理和宣传其“经验”“路径”“模式”。直到今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时间也不算长,绝大部分地方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宣传总结应力求客观稳妥,避免仓促和功利主义倾向。现在,很多地方把自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归纳为某某经验、某某路径、某某模式,这一方面说明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得到了重视,取得了进展和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地方过于重视经验和模式的总结。

其三,虽然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都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在全国来看,有些地方的做法比较接近,而适合于自己特色的探索还不太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必须同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特别要与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相结合。在把握当地资源和特色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当地资源必须进行取舍,注意淘汰一些落后陈腐和无关内容。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热中确实存在“沉渣泛起”的现象。择取积极向上、精要有效的资源非常关键。二是必须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当地资源和特色的开拓利用,必须服务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使命,必须能够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各个环节,必须真正发挥成风化俗、导善育美的具体功能。只有充分运用好当地资源,与当地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当地群众更好地接受。

其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要与互联网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借助快速进步的网络技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要求,强调要“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的资源,运用县级政府门户网站,运用‘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运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党员远程教育等载体,注重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传播功能”。与此相配合,一些机构和企业开发出专门服务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信息系统,解决网上网下联动发展的问题。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成果可起到较好的工作效果。

(二)家庭文明建设

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中,对家庭这个社会单元细胞也要重视起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特别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该如何开展家庭建设?今天的家庭已经和传统的家庭有了比较大的区别,我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导致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一家三口的单元家庭增多了,传统的几辈同堂的大家庭已经很少了。传统家风所依靠的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风的社会功能消失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建设新的家风仍然非常必要。建设当代家风应符合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当代家风建设要符合当代家庭特点。我们的思路和做法一定要符合当代的客观情况,传统社会的家庭建设经验适合于传统社会,这些经验可以对今天有所借鉴,但直接拿过来用不太现实。由于家庭关系简化,当代家风应具备简明扼要的特点。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说,应有针对性、有特色。

第二,当代家风建设应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符合中国传统,也为当代社会所必需。具体而言,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家风建设的思想背景和重要材料,使当代家风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坚决摒弃传统家风中过时的等级秩序和尊卑关系等元素。

第三,家长应发挥好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单元家庭的结构相当简单,一般就是父母和一两个子女,这种家庭的风气毫无疑问由父母承担主体责任。只有父母言传身教才能让子女模仿和接受。相较于传统家族,在现代单元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更为明显。从目前通报的一些贪腐案件来看,往往是家长发挥了不良示范作用,导致家风败坏和子女出现问题。

第四,具备恰当有效的强制机制。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非常注重追求自由和个性,这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家庭的道德教化工作中,采取一定的强制机制是必要的。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而具体掌握。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违反重要原则时有一定的惩戒措施。当然,惩戒措施不应使用暴力手段。

第五,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的家风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家风连着党风,建设廉洁家风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不管愿意与否,他们都具有垂范社会的客观效应。其家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指导自己和家庭行为。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的基石,家风则是国风和世风的基石。作为社会风气最为基础的层面和组成部分,家风对于社会风气的功用非常明显。通过建构优良家风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当代家风建设,中国就一定会在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建构出多姿多彩的家风画廊,这既是构建国风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送给世界文明的礼物,而这一切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创造和付出。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为社会成员提供基础层面的、重要的、关键的一些文化服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明确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中。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我想重点谈两个方面。

(一)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定位是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与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是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要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人才和财力,还需要探索和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县级融媒体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探寻适应性强、接地气的优质内容。县级融媒体一般面向的是自己县里的受众,所以内容一定要接地气,有现实感,要和当地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立足本土,因地制宜。2019年,浙江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向全国征集官方APP名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到全国各地来稿3000多个,最后确定了“西施号”这个名字。为什么叫“西施号”?因为诸暨是西施的故乡,这就是接地气的做法。

二是运用新兴技术。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量新的技术都可以运用到县级融媒体的发展中。比如,VR、AR、4K、5G等新兴技术。一方面创新传播渠道,将传播范围拓宽至县域及以外,并引进无人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硬件设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的内容推送,创新节目形式,推出4K直播等节目,从而维系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利用新兴技术和硬件设备,构建并完善智能化融媒体平台,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媒体资源一体化运作,优化策采写编新闻生产流程,从而构建“一次采集、多重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

三是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县级媒体应当强化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两微一端”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拓展“新闻+政务”“新闻+服务”等业务,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增强与群众交流互动,反映群众的呼声并解决群众的困难,从而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四是打造产业链,增强创收能力。融媒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以维持运转,中央和地方政府从顶层设计和财政支出上提供援助,2019年财政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数为309.54亿元,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数为147.1亿元,较2018年增长14%,这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了财政支持。然而,依赖财政支持并非长久之计,要增强创收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论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率非常高,因为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2020年2月9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决赛的收视率达1.769%,冲入同时段上星节目排名第1位。第五季的全国报名人数达到了40万人,是第一季的13倍;首重播吸引不重复观众3.95亿人,电视节目和融媒体产品全网累计视频播放、互动和阅读量超7.48亿次。《中国诗词大会》是非常成功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的案例。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在应对新冠肺炎时采用了中医药疗法。在《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中推荐各地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经过临床救治观察证实“清肺排毒汤”有良好的效果。这个处方组合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性味平和,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根据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结合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创新化裁而成。这个方子三个特点:第一,是古代经典方剂组合而成,但也不是简单的方子相加,而是有许多调整。第二,可以普遍使用,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此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第三,中国中医科学院已经完成了清肺排毒合剂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安全性研究。

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建议》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源。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游,除了看山清水秀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渠道。文化能为别人所知,旅游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做好文化内涵发掘的文章。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当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把地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出来,彰显人文精神,打造创新品牌。浙江省旅游局于2018年9月至11月,举办了“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推广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和赋予浙江美食新概念,打造优质的“养胃”旅游产品,让游客们从一碗碗、一道道浙江菜中,感受浙江旅游服务水平,体会浙江独特文化内涵,并随即推出《餐桌上的浙江》旅游美食推广图册、旅游美食地图、旅游美食线路产品等。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寻找文旅的定位。各地需深入研判自身的区位特点与优势,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考虑好在全区域甚至全国的发展格局中,本地文旅产业拥有什么特色,处于什么位置,有何发展空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打造以山脉为纽带的名山旅游圈、以水系为载体的秀水旅游线、以人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带,全面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形成全域大美格局。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进古城名镇名村、高能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名山海岛公园等建设。以城际铁路、通景公路等交通建设为先导,扎实推进浙西南生态旅游带建设。加快建设衢丽花园城市群,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深化“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这四个共同体都涉及到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各个国家的人民之间存在着一些思想、理论、心理、民俗方面的隔阂,这些隔阂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和各国人民在现实中的关联互动。怎么能够消除这些心理隔阂和思想矛盾呢?就是携手构建“四个共同体”,尤其是人文共同体。

第二,要重视路径和策略的选择。我们要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积极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渠道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更加深入人心。促进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开展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架构。

第三,要有原则地反对极端思潮和错误思潮。在国际上有多种多样的思潮,很多是明显错误且危险系数很高,将对全球化与世界秩序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加强分析研判,增强与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共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坚守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有效化解各类思潮的负面影响。

立足今天,新发展阶段已经有许多可以确定的特征,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已经清楚地呈现出来。文化建设也要立足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文化建设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运用各种资源,让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不懈努力,勇于开拓,只有这样,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